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蒋家村东,发现双重环壕结构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聚落。不仅出土了造型精美的陶质镂孔人面像,还发现了室内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浅地穴式五边形大房子。该聚落现存面积超3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不低于12万平方米。
12月2日,2023仰韶论坛在三门峡市开幕,来自我国考古界的专家学者交流仰韶文化新发现、新认识。本次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韶华 李东宝小荷露角,麦子初芒,芳菲将尽,树林愈发葱郁。初夏的三门峡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清幽、古风浓郁,公园的静谧将悠悠历史和都市繁华一并消融收纳。沿着步道漫步,仿佛走过了6000多年,走进了仰韶鼎盛时期的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盆。视觉中国供图庙底沟遗址公园。视觉中国供图“庙底沟类型的影响力持续了1000多年,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形成文化网,它们便是最初的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经这样说道。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时代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她拥有同时期先进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和璀璨的文化,携带着彩陶艺术之潮,以强劲之势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构建起了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今天(2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山西省夏县崔家河遗址核心区考古资料。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遗物,包括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展现出庙底沟文化繁盛期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崔家河遗址位置崔家河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属运城盆地东部。
如果说仰韶文化的发现,让世界惊叹于中华史前文明的古老与神秘,那么,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则让世人领略了其神奇和浪漫的一面。5000年前,兴盛于渭水流域的庙底沟文化,以彩陶为标识,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广大区域,掀起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
庙底沟文化分布示意:1.水北遗址 2.黑豆嘴遗址 3.白水下河遗址 4.河津固镇遗址 5.上亳遗址 6.小赵遗址7.班村遗址 8.三里桥遗址9.西王村遗址 10.西关堡遗址 11.兴乐坊遗址 12.邓家庄遗址 13.北牛遗址 14.南殿村遗址 15.北堡寨遗址16.尹家村遗址。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庙底沟的先民们,用流畅的线条和出露的笔锋,让花朵在件件彩陶上肆意绽放。约6000年后,精美彩陶重见天日。隔着博物馆的玻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无不感慨于其灼灼其华、惊叹于先民的艺术创造。
“花瓣纹”彩陶 庙底沟遗址第一次发掘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庙底沟遗址不仅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命名地,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诞生地。它的出现彻底阐明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接关系,有学者称其为“最初的中国”。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2024年度山西考古新发现—辕村遗址。据了解,考古中出土的“亚生”、“戈”族徽,为研究晋南地区商周时期遗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辕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辕村南侧,是一处以新石器、夏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8日消息,2024年,因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蒋家村东的蒋家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的文化堆积以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遗存为主,清理该时期环壕、房址、灰坑、陶窑等遗迹800余处,出土大量陶、石、骨、角器等遗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5月14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三门峡。在庙底沟博物馆,大家被来自远古的绚丽彩陶深深震撼。在展柜中,各种器型的仰韶彩陶,色彩鲜艳而又不失古朴,红、黄、黑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5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了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山西出土罕见仰韶时期彩陶鱼纹盆这件彩陶鱼纹盆口径23.3厘米,沿宽6厘米,通高10.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论河南考古重镇,三门峡一定位列其中。豫西山川河流遍布,为古人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5月14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采访团队来到三门峡,实地探访了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虢国博物馆和仰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距离接触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