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莫斯科4月24日电专访: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对世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访俄罗斯航天历史学家热列兹尼亚科夫新华社记者安晓萌俄罗斯航天历史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杨紫秋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022家企业参展,多项大国重器集中展示。一大批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重器惊艳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被人们称为“宇宙级新品”,生动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再一次点燃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时间总是眷顾着奋斗拼搏的人,1970年我国用自己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发射上天,在探索太空征程上坚实的迈出了第一步,同年7月14号计划准备在1973发射属于我国自己的第一艘飞船,代号为714工程,然而伟大的征程路上总有磕磕碰碰,由于载人航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当时国内的经济基础薄弱,物资还相对缺乏,工业制造和相关工艺技术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内忧外患的国内国际环境。
胡浩(左)、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和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王琼(前)交流嫦娥六号任务进展情况。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胡浩,198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同年进入航天系统。2004年,受命组建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现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至今耕耘探月工程二十余载。
历时半年之久,从“飞天”到“返地”,航天英雄们的再次归来,不仅带回来一系列科学实验成果,也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提及载人航天,人们最先想到的,还是追天揽月、探索宇宙奥秘的“航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