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苏特稿报道:近日,江苏的赵先生捂着热水袋入睡,醒来发现左小腿处刺痛,起了水泡。经诊断,尽管赵先生被烫伤面积小,但深度已达三度。据悉,三度深度皮肤已烫熟,愈合极慢,有时甚至要手术。医生表示,每年冬天是低温烫伤高峰,热水袋低温烫伤占两成,使用时要有保护套,与皮肤隔离。
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疮疡整形科接诊了一名高三学生张同学。十几天前他因为使用热水袋取暖不当,小腿上长出水泡。随着时间推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红肿明显,愈发疼痛。经医生查看,张同学被诊断为“三度烧伤”,需手术治疗。近期,因低温烫伤来院就诊的患者数量急剧增多。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许多“怕冷星人”用上了暖宝宝、自热贴等取暖神器。每年冬天,网上都会出现不少被热水袋、电热毯甚至泡脚水烫伤的新闻。有些人会有问:明明感觉不烫,为什么还会被烫伤呢?因为这些取暖神器,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低温烫伤”。
在寒冷的冬夜,人们用热水袋暖被窝,身上再紧贴暖宝宝,美美地睡一觉,别提多幸福了。经过一晚上的“亲密接触”后,脚踝、腰背的低温烫伤却发生了。对于低温烫伤,很多人表示非常陌生,其实,低温烫伤季节性很强,在冬季高发,约占冬季烫伤的1/3。
眼下,不少市民已拿出电热毯、暖水袋、暖宝宝等“取暖神器”。然而取暖的过程中,却有人不慎被烫伤。明明温度不高,为什么还会被烫伤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张俊华,听听他关于低温烫伤的介绍。
随着济南入冬后的气温持续走低,暖宝宝、热水袋、电取暖器等取暖神器成了市民们寒冬里的得力助手。然而,这些看似方便好用的取暖设备却暗藏“杀机”。近年来,因使用取暖神器不当而导致的低温烫伤案例屡见不鲜。“记得按时敷药,烧伤部位需要定期清洗,以防感染。
近日,绍兴。十岁男孩乐乐的左小腿处被热水袋烫伤,起了颗水泡,由于伤口不大,妈妈就给他涂了碘伏,当普通烫伤处理了。没想到几天后,乐乐的伤口出现疼痛、红肿等现象,于是妈妈赶紧带他去医院。医生表示,随着天气转冷,和乐乐一样低温烫伤患者有不少,这类烫伤往往看上去不是很严重,很容易被忽视。
蒸汽眼罩的“热情”稍不注意就会“过了火”1月25日一演员发文称自己因使用蒸汽眼罩导致低温烫伤在文中该名演员透露自己眼睛周围持续发红刺痛甚至开始脱皮对此网友们纷纷评论道也有网友晒出自己被低温烫伤的经历除了蒸汽眼罩下面这些东西也有风险相关案例01艾灸2023年8月下旬,深圳邹女士自行
前段时间,“张馨予低温烫伤”登上了热搜。原来,是知名女星张馨予发博表示,自己被蒸汽眼罩低温烫伤脸部,特别是眼部开始脱皮发红、刺痛。大家都知道,普通烧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通常显而易见,也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
寒潮来袭,暖手宝、电热毯、发热鞋垫、保暖贴……各种取暖神器安排上!但你知道吗?这些送温暖的小帮手,有时也会变成“温柔杀手”,给我们带来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皮肤伤害——低温烫伤。不烫却伤是为何?想象一下,当你把一个暖手宝放在手臂上,温度刚刚好,既不冷也不热,是不是感觉特别舒服?
几场大雪过后,气温骤降,不少人在进行较长时间户外活动时,会使用暖贴、热宝等取暖,还有不少人会在夜间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烧得滚烫的北方火炕也成为重要的取暖设施。在以上使用场景中,您需要格外关注低温烫伤风险。低温烫伤后应如何对创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早期处理?
冬季寒冷,暖手宝、热水袋、电热毯等保暖神器纷纷登场,但在温暖你的同时,它们可能暗藏“低温烫伤”风险。1月10日上午9点,在亭林医院普外科换药室内,医生正在为54岁的顾师傅查看伤口恢复情况,并详细讲解日常护理常识。
2月1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1月以来寒潮影响,重庆多地气温低迷,该院近来收治了多例因使用热水袋、电热宝、电暖器、烤火炉等取暖,不慎导致皮肤被烫伤的患者。11岁女孩用一夜热水袋 导致严重烫伤“老人家,以后你要小心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