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九七六年三月的一个黎明,暖融融天气,朦胧的夜色,微亮的夜灯在瓦房店火车站下车,穿着厚厚的棉衣,穿着很重的大头鞋与皮帽子,背着被包带着日用品,从嶺上到嶺下部队营房,步行七里地走到部队住地,天亮前都分到新兵连新兵班。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自从退休后,刘绍杰他们当年一起下乡插队的十一名老同学年年都聚会一次,每年的聚会都是在春节过后的正月二十,因为这天是刘绍杰的生日。刘绍杰老师当年是知青点的小组长,他为大家做了不少事情,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
来源:【竞舟】沈家门用记忆连接起的这些年🚢🚢🚢沈家门渔港是一代代人曾经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一座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600余年的潮起潮落,每每看到沈家门的视频或照片,总能勾起无数人关于这座城的记忆。
陕北人民淳朴善良这是有口皆碑的,我曾在陕北插队落户生活了多年,对陕北老乡充满了感激之情。我是1969年1月中旬乘坐知青专列离开北京的,满载知青的列车到达陕西境内的铜川车站后,我们在铜川住了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又换乘大卡车一路北上,最终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的马家圪塔大队,我们北京来的三十名知青分在三个生产小队,因为一队的条件相对较好一些,我们十一名知青被分在了一队。
我们在北大沟打柴结束后,创业队里开始安排知青们放假回家过年了。女知青们大部分都去了自己的保垒户家,偷偷购买一些年货(如果被村大队长或治保主任发现,社员们会被扣上偷机倒把的罪名,所以去保垒户家进行私下交易)。
我是一名北京知青,曾在陕北延安地区插队落户生活了八年,1976年推荐上了大学才离开的陕北。时间过得飞快,似乎就在转眼间,我离开陕北已经四十五六年了,这几十年间,我虽然离开了陕北,可我从来都没忘记那里,因为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那里有我的救命恩人,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第二故乡,更不会忘了那里的老乡和我的救命恩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我至今仍把四川视为第二故乡,对四川广大父老乡亲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已故史学大家章开沅亲笔回忆录《凡人琐事:我的回忆》(以下简称《凡人琐事》)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他如此深情地表达对四川的眷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邹宸 6名来自绍兴的退伍老兵,带着对青春岁月的无尽回忆,重新踏上舟山长涂岛。这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年轻时曾在此驻守。60年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满鬓银丝,这片土地也今非昔比。受访者供图老兵们怀着何种心情?什么机缘让他们相约而聚?
中新网兵团新闻5月22日电(王瑞文 张婷婷)在三坪农场建场60周年之际,5月18日,曾在三坪农场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过的70多位老知青回家来到三坪农场,感受“第二故乡”的新变化。三坪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靳军标对老知青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3月9日,2025年“四季安徽”文旅推广系列活动“侬好·沪外走走去阜阳”文旅推介会在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澎湃“世界会客厅”举行。 这座位于皖西北的千年古城,不仅是管仲故里,欧阳修笔下的颍州西湖所在地,更是全国闻名的“百亿粮仓”和“碳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