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4月29日电(记者汪奇文 覃广华)拉网、装鱼、称重、包装……天刚刚亮,庞竣匀就带领伙伴们到农户家收鱼。看着又一批官垌鱼顺利发往外地,他长长舒了一口气。38岁的庞竣匀是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官垌镇有名的“鱼王”,经他手外销的官垌鱼占当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天刚亮,她登上拖拉机,熟练点火、挂挡、启动、耕土,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开启忙碌的农间工作;午后,她带领团队走访乡里,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农机调度等服务保障工作;太阳落山,策划、拍摄短视频……她马不停蹄地跟自己的新农人团队开启互联网内容输出工作,为新创立的“遇稻里”增城丝苗米品牌线上
2016年,19岁的尚育康怀揣打工赚来的4万元,回到老家陇南成县陈院镇白马寺村时,他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后,自己会成为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红养殖户“鸡司令”。“我小时候有两个梦想,长大了要么当大车司机,要么搞养殖,现在我也算是梦想成真了。”
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记者周勉)“只要拥有足够多、足够新的农机,种粮就不会是件难事?”10年前,当大学毕业不久的周波回到家乡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成为一名“新农人”时,曾单纯地认为“是的”。“2014年我回村时发现,还有村民在用牛耕地,这是我一开始迷信农机的主要原因。
站在农人盛典舞台上,有在大漠十几年坚持治沙的种枣人李鹏、也有从程序员到返乡养羊的“羊倌”李平,还有靠双手逆袭成女企业家的潘远香,他们带着感人故事,分享他们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奋斗历程,还为大家展示了他们的家乡特产。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一位“新农人”普贵飞。他凭借专业所长,钻研鲜花种植技术,如今已成为非洲菊和玫瑰母本等3个项目的技术总监,带领团队实现花棚现代化管理,200多亩温室大棚只需要5名技术人员。他坚信,种地收入提高了,年轻人就愿意留在家乡。
来源:【黄河云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选择回到乡村创业。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他们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机遇。本文来自【黄河云视】,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来源:【中国吉林网】“80后”韩凤香,是返乡创业“新农人”。14年来,她通过创立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截至目前,入社人数达到158人,年均吸纳就业60人以上,帮助脱贫户养殖增收,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原标题:“新农人”成长记: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别人施10斤肥,自己就施15斤;别人打2次药,自己就打4次……2016年开始种粮时,向伟东选择如此粗放的模式。今年37岁的他形容当年的自己“完全是个外行”。“除了施肥打药,栽插方式和管水也很简单粗暴。
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记者周勉)秋粮即将迎来收获,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维乡民族村田富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俊,这几天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但在几年前,这位1992年出生的“新农人”可不像现在这样忙碌。
“春分”将至,诸城市相州镇连片的麦田泛起绿色的浪涛。在密州种业万亩高产良种育繁推基地里,农户围着农技专家争相“点单”学技术。这里是相州镇粮食生产的“科技高地”,也是“新农人”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万亩粮田。
【一线讲述】拿起新农具、忙起新农活——瞧,这些田间地头的新农人编者按科技在进步,观念在更新,广阔的田野上也出现了新变化——智能农机正忙着备耕、无人机在田间巡查、直播间开到了果园里……变化的背后,有一群人——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