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碰到了不好的事,不光是保持自己的清白,我还要“和而不同”,为让这事变得更和谐,努力地去担当,去做事,非自己一走了之,这人是有品行的,但是如果用德的标准来看,还不够。
过去有一种误解,说春秋时期只有孔子一个人讲“仁”,其实不是这样的。“仁”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记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左传》《国语》等经典也有记载的。什么是“仁”,《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说:“爱人。
在中国古籍《尚书》、《诗经》中虽出现过“仁”字,但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美德,如《诗经·齐风》所云“其人美且仁”等,尚未形成系统的仁学思想体系。随着西周末年人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从宗天神学中发现了“人”,孔子才把“仁”上升到哲学高度,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仁,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谈论“仁”的有58章,用“仁”字109次。那么,什么是“仁”呢?《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从《论语》的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于“仁”的解释过于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