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蒋爱萍,34岁过年回家我到老屋看望无儿无女的大伯,要走的时候他给了我一个包裹,打开后我热泪滚烫,真切的亲情让我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离过年还有一个月,我就带着儿子回老家了,这次回家也是为了转换心情,带儿子看看风景,驱除我们母子俩的疲惫。
(本文为粉丝投稿,口述人为郑刚铁,作者记录,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1.我是郑刚铁,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从小,我就经常听父亲提起他的大哥,也就是我的大伯。记得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乘凉。
文/佩宁 素材/李文斌父亲生于1958年,大伯生于1951年。父亲是在大伯背上长大的孩子,和大伯兄弟情深。我爷爷去世早,我大伯就像父亲般保护我父亲。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被村里的大孩子欺负时,大伯会不顾一切的替他打抱不平。环境塑造性格,没有男人给撑腰的奶奶生性懦弱,胆小怕事。
“大伯现在脑梗躺在床上,他要我过去伺候他,我不愿意。父亲叫我问问你的意思。”“当时我嫁给你的时候,我就听公公说你是过继给大伯的,过继代表你是他的儿子,他的养老就是你负责。何况你读书的时候,你的读书费用全部是大伯给的,你就要给他养老。
生前一碗饭 ,胜过坟前一堆灰在世几声暖,赛过逝后满棺金32岁的侄子给80岁的孤寡大伯送饭,7年如一日从未断绝。大伯今年86岁,是位聋哑人,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每天都要下地干活,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每天吃着简单的饭菜。
来源:【濮阳日报】他是一名善良厚道的农家汉,他把父母和无儿无女的大伯接到自己家里共同生活;哥哥去世后,他帮哥哥还清欠债,扛起了哥哥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他的义举感动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他就是濮阳市第七届道德模范获得者,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皇甫办油房村村民牛攀伟。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2日讯 在济南高新区巨野河街道北徐马村安置小区的一间住宅房里,70岁的张爱荣正在家中细心地给自己80岁的大伯哥理发。张爱荣是济南高新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毕增顺的弟媳兼照料护理人。张爱荣结婚后,便与丈夫共同照顾言语一级残疾、先天性聋哑、无儿无女的大伯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