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开幕。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水书在文博会现场惊艳亮相,将水族非遗文化产品更直观、更灵活、更深入地推向大众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客商和爱好民族文化的参观体验者驻足。
“把马尾绣推广到全世界!”这是韦应丽的心愿,更是马尾绣一条街所有绣娘的心愿。马尾绣一条街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社区,里面有着马尾绣公司、工坊共19家。而韦应丽的公司——应丽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是最大的一家。韦应丽和绣娘们在交流马尾绣技艺。
她手捻彩线,指尖流动汇出万千锦绣。 她身着宽袍大袖,仿若从600年前走来。 棍棒翻飞,槽鼓振动,他们的舞姿刚劲奔放。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传统村落数量全国第一,民族文化秀丽多元。
7月21日,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黔东南州的丹寨县拉开序幕,三都县马尾绣项目组团参加。三都县水族马尾绣绣娘们于7月21日至26日期间,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水族马尾绣技艺的活态展演和水族马尾绣文创产品的展示。这次活动主题为“非遗·在时尚中闪光”。
水族马尾绣文丨认知历史编辑丨认知历史前言水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少数民族,自秦代以来,定居在黔桂交界一带,如今九成以上的水族人都生活在贵州一带。在相对闭塞的生存条件下,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信仰崇拜,以及自己的文化意蕴。
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纯手工技艺,是水族经过世代相传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刺绣工艺,是水族先人智慧的结晶。是用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而制成的一种特殊技艺的绣品。其制作手法独特,被人们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仑,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
中新社贵州三都5月26日电 题:刺绣“活化石”马尾绣展跨界时尚 出海又出圈作者 张红艳马尾和丝线相互缠绕,在布面上勾勒出精美的轮廓,五颜六色的绣线巧妙地填充其中,飞针走线间便生出浮雕质感的立体彩色纹样……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非遗项目体验中心,水族马尾绣非遗传承人杨妹制作马尾绣的
编者按:龙腾春意,“年味”非遗。龙年到,全国各地以“龙”为主题的非遗项目喜气迎人,中华“龙文化”与非遗传承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央广网特别推出“龙耀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年”系列报道,以非遗视角解读中国年味,与您一起领略非遗里“龙”的奇妙多姿。
“不仅做非遗的传承人,还要做传播人。不只用手,还要靠我的嘴,把非遗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身穿马尾绣纹样传统服饰的张艳婷说。1995年出生、山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贵州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张艳婷身上集合的标签令人心生好奇。一个北方姑娘是如何在黔东南扎根的?
该作品以藏蓝色为底色,党徽和长城作为主要设计元素,“黔”和“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等字作为辅助设计,一针一线蕴藏着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承着改变命运的力量,寄托了在党的领导下,水族儿女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说到“马背上的民族”,你会想到谁?蒙古族?还是鄂伦春族?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深居大山之中的水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其非遗项目中的两颗明珠——马尾绣与赛马就可以看出,水族与马的关系非常紧密。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三都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紧紧围绕水书、马尾绣、水族双歌、马文化等民族文化传承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紧扣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目标,突出核心品牌建设,逐渐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近日,粤港澳“圆梦”研学旅行考察团到三都开展研学考察。
中新网贵州三都2月10日电 题:(新春走基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龙年首日秀水族“龙文化”作者 周忠能 罗朝兵 刘美伶“马尾绣九龙图寓意着祥瑞与繁荣,也代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愿新的一年里,我们共同携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创美好未来!”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如是说。
在人类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流淌着一种无形的宝藏,它静默而深沉,却又璀璨夺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这就是非遗。去年8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录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