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我们大部分的人应该都有看过或者是听说过“诺贝尔奖”,这是人们根据一位叫做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化学家及商人所签订的遗嘱,即将自己的遗产中94%的资产建立奖项,用来奖励那些为了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们。
在2005年的搞笑诺贝尔奖中,搞笑诺贝尔奖委员会把“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一个著名的“滴沥青”实验。这个实验从1927年开始,到颁奖时已经进行了78年,连做实验的教授都已经去世。但这是这个实验至今还在进行当中,那这是咋回事呢?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的生命有两次,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世界上有很多的科学家都为了一项研究、一个试验,甚至是一个可能根本无法验证的可能性,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还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
随着历史车轮不停运转,人类科技又达到一个新高度,在航天领域中,我国最新先进人造物“天问一号”飞向了火星,载着珍贵矿物日本隼鸟2号在返回地球途中,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也因科技而变得越来越精致,现代高楼大厦替代古代茅草屋,现代飞机汽车替代古老马车,在古代,日行千里被看是奇迹,在21世纪今天,日行万里也不是什么怪事。
1927年,为了证明沥青不是固体,澳大利亚科学家托马斯·帕内尔设计了著名的沥青滴漏试验。过去的近百年中,共有9滴沥青从漏斗滴落至烧杯中。农业科研领域也有这样的“世纪长跑”。在闽侯县白沙镇林柄村,有一处农业野外科学观测站(以下简称“台站”)。
一块电池放电180年,使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电池的构造。电池的发明使得移动用电设备成为可能,例如我们现在随身携带的手机、无线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甚至是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设备都需要电力来驱动,而且日常使用的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安装更大容量的电池、快速的充电能力必不可少。
无论需要下一个怎样的结论,在此之前,一定需要大量的实验加以辅助,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这项听起来十分残忍的刑罚,头颅与身体分离,许多人想到这个场面都会感到害怕,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是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在自己即将被行刑之前,向科学界贡献了最后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