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队员从CTD(温盐深剖面仪)中采集极地海水样本(1月18日摄)。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目前正在阿蒙森海进行大洋考察。采集极地海水、沉积物、气体以及生物样品,在船载实验室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测试……考察队员们顶着严寒,通宵作业。
原标题:第41次南极考察在南极冰盖获取完整冰川内部温度剖面记者日前从吉林大学获悉,在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期间,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俄罗斯海洋与地质矿产资源研究所组成的联合科研小组,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首次利用已有钻孔开展测井作业,获取了钻孔的温度、倾角、方位角以及
央视网消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本月初从广州正式出征,奔赴南极。考察队分别搭乘“雪龙”和“雪龙2”号科考船,由于两船船速不同,11月6日上午,“雪龙2”号刚刚穿越赤道。来看随船记者发回的报道。
2月12日,考察队员猜灯谜。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摄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目前正在阿蒙森海开展大洋调查。元宵佳节,考察队举行了猜灯谜等活动,为队员们放松心情。适当休息后,考察队员们再次投入到科考工作中。2月9日,“雪龙2”号副水手长何群在操控重力柱释放。
新华社“雪龙2”号1月1日电 通讯:乘风破浪,在地球最南端驶入新年黄韬铭 王海楠北京时间2024年12月31日,凛冽的寒风在南极秦岭站刮了几乎一整天。23时30分,风势渐弱,考察队员们纷纷走出宿舍,开始工作。“在南极干活就是这样,看天吃饭。
新华社“雪龙2”号11月13日电(记者黄韬铭)12日夜里11点,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船舱逐渐安静下来。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涌浪传递影响,这两天船晃得厉害。为防晕船,队员们纷纷减少活动,早早上床休息。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这是考察队队员在“雪龙2”号上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黄韬铭摄新华社“雪龙2”号11月7日电(记者黄韬铭)立冬至,冬日始。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雪龙2”号11月24日电(记者黄韬铭)天色灰蒙,时有落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航行在一望无际的波涛之上。白天,从驾驶台左右两侧的玻璃望出去,远处海平面升起又落下;甲板上的积水一来一回规律晃动,显示船体摇晃角度的倾斜仪指针左右摇摆。
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南极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的大洋考察作业任务。期间,科考队员们开展了众多作业项目,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捕鱼,了解相关海域鱼类分布和资源量。在考察队的作业项目中,有一项叫做“中层鱼”拖网。
本报南极中山站12月17日电(记者谢润嘉、刘诗瑶)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内陆队于北京时间12月16日在中山站附近的内陆出发基地举行出征仪式。25名队员将分别前往泰山站、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开展相关科学考察。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本月初从广州正式出征,分别搭乘“雪龙”和“雪龙2”号科考船奔赴南极,目前仍在航渡进行中。近日,先遣队34人提前抵达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进行设备启动、恢复供电等先遣任务,等待雪龙船大部队的到来。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 完成“环”国际合作计划航空调查当地时间1月19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任务,填补了恩德比地核心区域接地线附近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空白,为精准评估该区域的冰流量和冰盖不
新华社 11月1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出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当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劈波向南、破浪出征,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日前,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开始南极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中山站位于南极普里兹湾的拉斯曼丘陵。从科考船向中山站运送物资,需要一路破冰并尽可能接近中山站,再通过雪地车或直升机卸货。
央视新闻客户端 野外作业现场记者近日从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获悉,为深入开展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冰下地质环境研究,在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吉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俄罗斯海洋与地质矿产资源科学研究所组成联合科研小组,在中山站以南约25千米处,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铠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