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新民村。清晨的阳光透过现代化大棚,洒进草莓基地。新民村党总支副书记、盐都区一米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程媛站在种植草莓的高架旁,看着绿叶间几天前的小白花已开始坐果,她知道,属于自己的繁忙季节快到了。
原标题:返乡“新农人” 逐梦“兴农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作为返乡创业者,他怀揣炙热真心,助力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作为省人大代表,他依法履职建言,积极回应关切,更好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他
中新网台州6月11日电(傅飞扬 王丽娜)“从蛋壳的薄厚、有无裂缝,就能看出蛋鸡是否健康。”初夏时节,走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的某牧业有限公司,恒温鸡舍内的风机正持续工作,该公司负责人周萍阳将一枚鸡蛋从传送带上拿起,细细查看。周萍阳查看鸡蛋。
来源:【延边晨报】“果果、可心、露露……快过来!”近日,在吉林省敦化市林业局新开岭林场的一处山谷里,随着“90后”陈美卉的声声呼唤,一群梅花鹿踏着白雪,欢蹦乱跳地从四面八方围过来,陈美卉蹲在地上任由它们“亲吻”,构成了一幅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优美画卷。
平时在田里插秧的村民建康拍摄村民修剪李子树枝建康找了更大的打包场地摄影展当天,观展的客人和村民合影建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烤肉花费近万元,组织村里50多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集体旅行;800余张照片在田间地头绵延数百米,办一场闻所未闻的摄影展……7月,四川仪陇
22岁的汤郑鑫从城里回到乡里当起“新农人”,用科技改变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多面手小汤师傅“慧种地”|“新农人 兴农计15”专栏从耕田到播种、插秧、收割、烘干,汤郑鑫让郑四喜家庭农场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
西湖智慧芦笋基地负责人王铁青在棚内查看蔬菜的长势。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白玲川 胡金贵 通讯员 曹维 西湖报道新观念、新技术、新机械,这几年,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洲乡黄泥湖村田间地头充斥着满满的“科技范儿”,在泥土的芬芳中,在广阔的沃野上,王铁青成为田间地头“最靓的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90后”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沈燕芬。“新农人”和传统农民是有区别的沈燕芬是一名“新农人”。
3月19日上午,天空放晴。在青山区八吉府街道“可可”食用菌基地,工人正在有序采摘赤松茸。作为基地的创始人,付光晟摘得格外仔细。“手指尽量抓紧根部,不要让泥土把赤松茸弄脏了,不然会影响卖相。采摘之后要用稻草把土盖好,避免未成熟的赤松茸被阳光直射。”付光晟展示赤松茸。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李冰蕊)眼下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在夏县禹王镇史庄村,田间地头连片种植的桃树长势喜人,枝头上挂满饱满诱人的黄金油桃,呈现出一派“甜蜜”的丰收景象。夏县禹王镇史庄村的黄金油桃长势喜人。黄金油桃种植户张瑞斌在田间忙碌。
琅岐小伙大学毕业后,返乡当新农人——变“一米菜园”为“一米花园”从荒废的宅基地到修整一新的“一米菜园”,如今又蝶变为“一米花园”,马尾琅岐金砂管理区一块地,正发生大变化。“一米花园”承包方陈烨是琅岐人,去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农学专业。他是一名花匠,更是一名新农人。
来源:人民日报 李晓霞在打包苹果。苏文凯摄李晓霞(右)和侄女在直播间推荐苹果。秦浩程摄57岁的李晓霞身着黑色羽绒服,戴着红色头巾,站在田地中。她身前摆放着自家果园种出的苹果,任谁看都是地地道道的果农打扮。可她一张嘴,却是另一种形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吉庄村人,能够回到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带领父老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我感到很荣幸,也很踏实。”10月25日,90后“新农人”李晋东笑盈盈地对记者说。在他身后,是经过3年管理运营的300亩设施彩椒种植基地。
中新网台州6月28日电(傅飞扬 蒋玢熠)连日来,走进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海润街道旗门港周边的养殖塘,“90后”新农人杨丰恺与工作人员乘坐小船,用竹竿撑到围养栏内,将一袋袋蟹笼慢慢拉起。看着眼前一只只肥美的青蟹,杨丰恺满是自豪。杨丰恺检查青蟹生长情况。
今年31岁的杨建伟来自池州,“能折腾”“不怕挫折”,这两个词可以很好地形容杨建伟。2012年从“铁饭碗”辞职,投身农业电商,发掘皖南土鸡蛋的潜力,把小小土鸡蛋做成了“网红”。还帮助农户,和赵普一起卖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