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6 赵倩 李方 中国劳动保障报当前, 我国正通过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节能减排、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推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本轮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会产生何种影响, 失业风险如何应对?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在越来越多国家形成共识,能源和经济转型正在成为关键。未来几十年,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将有数十亿人需要可靠的电力供应,这些电力由化石燃料还是可再生能源提供,至关重要。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让世界仍有机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的范围内。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会上有媒体提问:3月份一些主要数据如外贸、信贷和物价等显示经济增长乏力、总需求不足,背后的原因何在?是否会影响中国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加、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效益日益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作者刘功润,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5.2%,显示国内经济恢复向好,但长期基础仍待加固,短期内总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在中国经济外部环境趋紧,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未来亟需可持续的韧性增长。
“‘双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平台是什么?路径是什么?”11月21日,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马欣表示,不少人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疑虑,是不是要回到以前相对封闭的状态?
坦桑尼亚经济结构调整所引发的矛盾,是否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1985年至1995年,坦桑尼亚进行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场经济结构调整确实缓解了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证网讯(记者 张舒琳)“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跨过120万亿元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银华基金表示,回顾近几十年间,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主导产业多次更替,顺势而为投资或能“事半功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国际清算银行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分析中国经济需要注意两个视角。一是当前中国的GDP总量已超1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8万亿美元。庞大的基数决定了中国经济很难像此前那样维持每年8-10%的高速增长。二是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中国网财经1月24日讯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会上表示,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首先,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指标数据。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运行表现?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有哪些发力点?1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出席,并参与圆桌讨论《当下资产配置风向何处吹》。李超指出,当前决定宏观经济的最核心变量是房地产,在保交楼等政策出台后,交楼情况和竣工数据等显著改善,但居民端仍持观望情绪,导致地产在销售端的恢复较为缓慢,未来央行可能维持宽信用趋势,四季度经济大概率维持“弱复苏”态势。
过去的3年是不寻常的,它让我们看到,疫情防控是如何影响一个活跃的经济体的。如果没有结构调整的因素,我们是可以在短短几年里继续维持更快一些的增速的,但一定是不可持续太久的增长,因为2005年之后我们经历了超常的总需求扩张,特别是2008年之后在宏观政策刺激下,经济又出现了过度繁荣,资源、能源和环境几乎都接近了最大的承载负荷,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快速累积到了警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