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午,钦州港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油项目基地,从早上8时开始,就制氢炉弯管焊接的工艺问题,陈君龙和他所领导的修复小组已经反复推敲、研究了整整5个小时。11月底接到管道修复任务,陈君龙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火速从桂林赶往钦州。
从车间打磨工成长为集团董事长,带领公司从3600万做到20亿,他有什么成功秘诀?一个乡村穷小子,从车间打磨工干起,逆袭成长为集团的董事长,带领公司从3600万做到20亿,他有什么成功秘诀?(中泰龙集团董事长陈秋桂) 1993年初,陈秋桂从湖南耒阳老家,来到广东中山打工。
在威严的炼铁高炉下,检修工人忙碌于纵横交错的管道旁,一位头戴焊接面罩的年轻人正紧贴炉壳,忙着对残铁口炸裂焊缝的修补。他,就是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长寿工匠、重庆钢铁炼铁厂设备作业区高级维修,也是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陶康,一位十九年如一日,与焊花共舞的青年焊工。
李其峰 临沂报道 实习生 康聚恺穿戴着隔热工装和手套,咬紧电焊面罩的咬口,伴随着两块钢铁部件“刺啦”的熔焊声,电弧光和火花从面前肆意流出。在得知自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天,山东华源锅炉有限公司焊工刘希文正在厂内作业。“老刘!老刘!
走进中能建建筑集团甘肃常乐百万电厂项目的组合场,空气中混杂着烟火味和铁锈味,刺啦的电焊声不绝于耳,一朵朵焊花飞扬在半空中,只见一名身穿厚厚焊工服的年轻人正手持焊枪,眼神专注地盯着面前的壳体,在他的巧手下,一道漂亮的弧光闪耀而出,他的每次呼吸变换身姿都万分谨慎,焊枪在他的手中稳稳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这样一位70后,他从焊工学徒起步,30年来刻苦钻研、脚踏实地,参与了公司内外数十个重要项目的焊接工作,完成了二十余项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其电焊工艺水平受到业内同行广泛认同和赞誉。
全媒体记者 裴东志 刘培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这样一位70后,他从焊工学徒起步,30年来刻苦钻研、脚踏实地,参与了公司内外数十个重要项目的焊接工作,完成了二十余项技术创新和项目改造,其电焊工艺水平受到业内同行广泛认同和赞誉。今年4月,他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