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90后新农人胡盼盼,在家庭农场稻田里展示用于补插的秧苗。图/新华社年轻人开始流行辞职回村种地了?日前,有媒体采访了几位辞职去村里种地的年轻人,有航空安全员,也有编导,在经历多年的城市生活之后,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村种地。
来源:【海报新闻】刘瑞琪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人们总是对村庄、草地、田园等自然充满向往。据《新周刊》报道,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传统意义中体面的工作岗位,选择回归田园,在村里种地,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然与踏实。很多人猜想,年轻人逃回乡村种地,是不是在逃避现实生活?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种地,当一名“禾”伙人。豆瓣评分9.0的综艺节目《种地吧》,瞄准10位年轻人,在190天的时间里种植140多亩地,真实还原水稻从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小红书上,95后航空安全员阿宽裸辞之后,和朋友包下300亩农场种地,吸引了2万多粉丝点赞关注。
来源:【农民日报】近日,一则关于“年轻人流行辞职去种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舆论关注。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诸如“‘95后’女生辞职回乡承包1200亩地”“崇明‘90后’小伙从名企辞职回乡当起瓜农”等新闻,也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
原标题:回乡种地不是失意之选一些年轻人开始离开传统意义上“光鲜亮丽”的工作岗位,选择回村种地,一头扎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5月7日《新周刊》)年轻人辞职不难理解,但为什么选择种地?有人归因于工作。网友调侃:“为什么中国人一失意就想要回家种田?
来源:【宁夏日报】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家乡最美。家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哪一样都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引导在外人才反哺家乡,也是解决村庄发展“源头不足”“青黄不接”的破题之举。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软环境”,让他们留得住、用得好,更是重中之重。
《中国青年说·向上的力量》第18期《把“互联网玩法”带到乡间田园》他叫黄金,网上很多粉丝亲切地称他“无花哥”。30岁那年,黄金离开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游戏研发团队,放弃百万年薪,回乡种地。一块无花果“试验田”,几种“互联网玩法”,引来大城市人们的好奇目光,也给村民带来生活新体验。
孙忠宇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务农,如今他已经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的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年收入超过200万元。这一切,与当地新的发展机遇有着密切关系。2013年,孙忠宇开始跟父亲一起,承包几百亩玉米地。全家老小齐上阵,一年投入不少,但遇上年景不好可能赔本。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农村创业前景的向好发展,如今,回归农村创业就业已成为许多青年人的选择。在湟中区,就有这样一批90后“新农人”。他们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技术、新理念快,已然成为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离开传统意义上“光鲜亮丽”的工作岗位,选择回村种地,一头扎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很多年来,人们对于乡村田园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它被投射了许多美好的愿景,极具象征意味;另一方面,人们又难免囿于“寒窗苦读就是为了离开这片土地”的传统价值体系中。
在我们的印象中,从前的种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单纯靠体力劳作,生产出的产品也没能得较高的收益提升,而现在不同了,种地人群发生了变化,更多年轻人回来了,种地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农业也发展成为新型农业,在农产品生产上,从研发推广优良品种和保护种质资源,到提升农机装备质量,用科技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新闻回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离开传统意义上‘光鲜亮丽’的工作岗位,选择回村种地,一头扎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日前,《新周刊》发布的一篇《现在的年轻人,流行辞职去种地》文章,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主持人语新时代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