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较有山东地方特点,尤其是东路调。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为欢庆端午佳节,6月22日至24日,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连续三天开展端午节“送真情·粽叶飘香”送戏进基层活动,相继走进菏泽华升颐养院、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杨庄社区、牡丹区西城办事处龙厅社区,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了《收姜维》《铡赵王》《见皇姑》《辕门斩子
央视网消息(记者 豆瑞华 弟辰晨):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唱腔音调低,故称大平调。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29日,浚县文化馆为大平调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爱英老师经典唱段进行录制。 浚县大平调俗称“大梆戏”,其形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其表演艺术阔放质朴,粗犷豪放、直取率真。
程野家九十二岁的老奶奶走了,这小子蹲墙根哭得直抽抽。奶奶是程野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支持者和教导者之一,她的去世标志着程野与她之间紧密的情感纽带的结束。程野常常提到,奶奶在他生命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给了他许多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