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贵坤 何孝强 卞旭 赵国清 欧瑞璋 通讯员 沙泳君 临沂报道临近霜降,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希田家庭农场的“90后”新农人邵方还在葡萄架下忙采摘,80亩葡萄暖棚里热闹翻腾,传来阵阵“咯咯哒”的鸡鸣声。
8月28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太原市晋源区获悉: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晋源区都市农场高密度养殖系统池全面竣工,首批引入的锦鲤也于近日放入养殖池。据悉,该系统的运行,标志着园区引入鱼果综合种养新模式,从而拓宽了增收新渠道。28日上午,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位于晋源区稻田公园对面的都市农场。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10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亚奇)10月25日,安徽荃银高科种业在庐江台创园科研基地举办脆秆水稻“种粮饲一体化”秋收现场观摩会,一款由岳阳市农科院研发的鲜稻秸青贮收获机,在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南京农机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的权威专家面前表现抢眼,一举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在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尹庄村农穗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内,两台大型农机正在刚收获的农田里进行深松作业,为小麦播种做准备。几天前,这块200多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产量创新高,平均亩产玉米1500多斤、大豆500多斤。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6日电 (马艳)仲夏时节,四野遍绿。走进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间作的玉米、大豆长势喜人,为土地披上了一层新绿,呈现出一幅“夏意浓、产业兴”的图景。 种植大户李双学和镇上农技人员穿行在绿色的田垄中,正在查看大豆和玉米的长势。
来源:央视新闻 在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鸭园镇二道沟村,农民们正通过玉米与赤松茸的套种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路径。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农作物废弃物,还形成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菇粮套种 一地双收 一田两用五月的吉林,地温逐渐升高,正是玉米播种的好时节。
立秋之日,走进南龙乡中桥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一排排的玉米、一垄垄的大豆随着微风荡起层层绿色的波浪,翠绿的叶片间,一株株玉米硕大饱满,一簇簇毛豆挂满枝头。南龙乡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培训会。
红网时刻娄底11月5日讯(通讯员 胡晓波 彭军霞)11月1日,娄星区农业农村局举行了2024年再生稻示范推广总结观摩现场会,并邀请了各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人员参加。
大众网记者 王君彩 通讯员 游晓青 滨州报道今年以来,惠民县清河镇紧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政府引导、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为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和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民勤县把设施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引导镇村紧紧围绕兴产业、带就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棚食用菌和蔬菜“轮作”种植产业,通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月5日下午,位于郏县龙山街道崇文社区的森强家庭农场,一排排玉米随风摇曳,穗长粒饱,一垄垄大豆长势喜人,缀满豆荚。“明年记得玉米株距再小一些,玉米大豆间距保持在50厘米左右,这样采光更好,化学除草不良反应也会降低很多。
【来源:科技日报】◎本报记者 孙 越 通讯员 刘 杰 张泽琳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采访时了解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种出了好效益。“得益于良好的通风与光照条件,每穗玉米都是‘一粒封顶’的饱满状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赵彦林 杨璇眼下,正值大豆玉米种植的好时节,在庄浪县水洛镇二李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基地,伴随着旋耕机的轰鸣声,村民在县种子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拉线、松土打窝、放种,大家分工合作,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春耕风景图。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讯 (记者谢开飞 通讯员范巧红 温锦胜)“优质再生稻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示范片测产验收会日前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举行。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现场测产,结果显示,折算实收干谷平均亩产为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