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这里,老人之后,在下葬的时候,有撒禄米这样一个环节。在棺材的方位确定放好以后,一群孝子孝女跪在墓前,把衣角掀起,等待主持葬礼的阴阳先生撒禄米。阴阳先生一面将事先备好的一盘大米,现在有的地方还流行掺杂一些硬币,向孝子孝女们撒去,一面口中念念有词:“白米撒一撒,子子孙孙在发芽。
广东弘法寺七佛(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救拔焰口经》:“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常以此密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食施饿鬼。便能具足无量福德。寿命延长。增益色力。善根具足。”注:佛门弟子分为在家众、出家众,细分为四众或七众,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资料图片:《目连救母》的故事被无数次搬上戏剧舞台,成为多个传统剧中的保留节目,而根据此故事形成的中元节却基本销声匿迹,绝大多数现代人已不了解其习俗与文化。“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
1943年的一天,四川峨眉山发生了一桩奇事。传说一位在峨眉修行的年轻禅师,不顾一群老和尚的劝阻,三更半夜执意前往山王庙施食。何为施食?就是将饮食布施给他人,对象包括人、畜生、饿鬼等。山王庙是什么地方?路远地荒,野兽出没。且有只剧毒的黑蛇,叫做“黑老虫”,是庙子的护法。
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的祭祀节日,又称“鬼节”、“七月半”等。按照传统习俗,中元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据公开资料显示,七月原本是小秋,这时已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按照惯例,人们要用新米祭祀祖先,报告收成。
七月半放河灯。 资料图片 节日,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国家、民族都形成了各种各样充满自身文化特色的节日并流传至今。它们有的源自传统习俗,有的源于宗教信仰,有的则产生于对伟大历史人物或民族英雄的纪念和颂扬。
编者按:佛教有些说法从表面上确实比较神秘,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我们都知道有两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往今来,教育少儿勤俭节约,都会讲到“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我们小时候上学时,也经常会看到类似故事,说某某大人物吃饭之时,饭粒掉到桌上、地上,都捡起来吃掉。
这段故事在《佛说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当年世尊释迦牟尼在精舍中为众生说法,阿难尊者也在其中,夜半时分,阿难尊者忽然感到心有所动,一个狰狞饿鬼现出身形,这饿鬼身形羸弱,脖颈咽喉细如绣花针,脸上不停的燃烧着火焰,透过火焰可以看到枯焦丑陋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