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发表在《公共图书馆-综合》的研究表明,一个表情符号对一个人来说代表着幸福,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图源:网络表情符号由键盘字符组成,最早由斯科特·法尔曼于1982年设计。
文|阮白卿在“网络冲浪”的年轻群体眼中,情绪不是二维文字,而是三维立体的。当在临近下班的5点钟接到“现在开个短会”的通知,没有领导的小群里少不了那只满脸丧气的黄猫的大头照片,搭配文字“满脸都写着高兴”。
表情包非小事,发不好甚至可能引官司上身。这不,近日某地一起劳动纠纷案引发众议纷纷。当事人小刘被公司开除,理由是在有客户在内的微信群里言语粗鲁,辱骂同事。小刘承认有过激言辞,但又委屈辩解,称自己是因为同事先给她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对她进行嘲讽,故意激怒她。
说起取名奇才四川人不得不有姓名不管多么高端优雅大气的名字在四川人眼里都和“翠花”、“狗蛋”一样接地气/丑柑还算好的四川人还管不知火叫丑八怪/走在四川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你都能领略到当地神奇的方言特色想买点水果看了招牌感觉肾在颤抖…
最近,表情包迎来了自己的40岁“生日”。从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第一个表情符号“:-)”开始,到拟人化的Emoji表情,再到大开脑洞的各种GIF动图、图片表情,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如今“万物皆可表情包”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线上生活,甚至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