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和芳艳芬,两人的祖籍都为江门,她们同时出道。上世纪30年代,红线女和芳艳芬在寿胜年粤剧团一起从艺、一起登台演出。活泼可爱、为舞台而生的两人被誉为该团一对美丽“小宫灯”。多年过去了,她们分别创作的红腔和芳腔都成了粤剧唱腔流派当中影响深远的主要流派。
《红线女与芳艳芬:粤剧两大瑰宝》在中国戏曲界,粤剧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而在这个独具特色的剧种中,有两位演员备受瞩目,她们分别是红线女和芳艳芬。红线女(1925年12月25日-2013年12月8日)的原名是邝健廉,出生于广州西关。
红线女是活跃于上世纪中晚期的粤剧艺术大家,享誉海内外,她所创作的红派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12月26日,在广州永庆坊,一场讲述红线女一生的艺术体验展“聆听·红线女”正在进行,用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新兴的媒体技术,展现这位粤剧名伶的传奇生平。
新编现代粤剧《红的归来》昨晚首度演出。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信息时报讯 (记者 蒋隽 通讯员 李慧 谢亿明 邱夏阳) 昨晚,根据红线女的真实经历改编的粤剧《红的归来》在广东演艺中心上演,标志着本届粤剧节闭幕。
翻译制作:国家艺术基金“面向东盟国家粤剧多语种传播平台建设”项目组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女,汉族,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翻译制作:国家艺术基金“面向东盟国家粤剧多语种传播平台建设”项目组 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女,汉族,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文瑶 12月26日晚,“永恒的艺术——纪念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红线女专题晚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马师曾、红线女弟子们与当今粤剧界一众名家、新秀,携手演绎马、红经典粤剧粤曲,为观众带来一场粤剧盛宴。
在20世纪初,西关成为了商贾聚集的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发展,作为西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粤剧,就是在西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发展而来,成为了近代粤剧行业的大本营,在粤剧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月24日,在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诞辰98周年之际,“传承红派艺术缅怀一代宗师——粤剧传承展演活动”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小剧场精彩上演。活动中,老中青少四代同台展演红派艺术,深切缅怀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促进更多青少年认识、了解、爱上粤剧。
作者:广州粤剧院文瑶 来源:中国粤剧网 12月26日晚,“永恒的艺术——纪念粤剧艺术大师马师曾、红线女专题晚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马师曾、红线女弟子们与当今粤剧界一众名家、新秀,携手演绎了马、红经典粤剧粤曲,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粤剧盛宴,众多领导专家到场观看了演出。
粤剧《搜书院》马师曾 红线女 || 戏曲电影关注专题 欣赏更多#【经典影视】展播##美友戏曲##戏曲【其它地方戏】电影电视荐赏#精彩欣赏:昆曲《十五贯》周传瑛 王传淞 || 戏曲电影 广西彩调《刘三姐》黄婉秋 刘世龙 || 戏曲电影 湖北汉剧《二度梅》陶金 陈伯华 || 戏
作者:孔庆夫(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的作者是曾任粤中纵队司令员、广州市委书记的吴有恒。据其子吴幼坚介绍,这部具有中国传统侠义小说的风格和浓郁的岭南特色,讴歌了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五邑地区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作品,是其父真实经历的写照。
近日,戏曲电视公开课《老倌学堂》节目第六讲在广东广播电视台4K超高清虚拟演播室录制。第六讲由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香港粤剧泰斗新马师曾的入室弟子曾慧担任主讲。据悉,《老倌学堂》节目将于9月正式上线各大网络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
编者按何为素社?在广州市海印桥南、海珠区西北部地区,有一条街道名为“素社街道”,在素社街道辖区内,还有很多以“素社”为名的地点,如素社直街、素社新村、素社东社区等等,但若要问起“素社”这个名称的来源,就连很多住在附近的老街坊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