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市,这可能是未来几十年里新机会的标志性起点,它关乎未来2030年的碳达峰和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看似是个环境话题,实际又是个经济问题,未来的机会也藏在这里,一盘关于环境和经济的大棋开始了。
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概念,2020年,碳中和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且凭借能够实现社会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进行环境友好型生产,这一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个人与团体接受,纳入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目标之中。按照我国的对外承诺,2060年将实现碳中和目标。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市,上线交易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从2011年宣布开始地方试点,2017年末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到2020年中央明确了“30·60”双碳目标,及最近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中国明确展示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和态度。
自2020年9月我国“双碳”目标政策以来,碳中和似乎已经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首笔成交16万吨,首日累计成交量410万吨,成交金额2.1亿元,截止11月4日,全国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2214万吨,累计成交金额9.88亿元。
近期,经过国家不断地推进,碳中和工作进程也在加快进入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相比去年而言,今年“从业者”也同步增加了不少,有参与居间交易的、进入企业碳排放工作的、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的,各种路径遍地开花,特别是在全国范围收集林地资源的,已经出现十几家企业抢一片林地开发的现象,可以说已经相当内卷了。
在中国,少有其他行业像过去 20 年的碳交易领域,历经起—落—落—起的多次沉浮。一方面,这个岗位没有什么门槛要求,但蹊跷的是,这家机构开出的价码却极具诱惑力:6000 元底薪加提成,保证一个月工资能拿到 3 万以上,销冠每月甚至能拿到超过 5 万——销售目标是推销一系列有关「碳排放管理师」的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