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出现以前,古印度盛行婆罗门教,以“种姓制度”为核心,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于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六世纪,释迦摩尼创建了讲究“众生平等”的佛教,在与婆罗门教唱反调的时候,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底层人民,再加上当时阿育王的极力支持,在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取代婆罗门教成为古印度第一大宗教。
《普陀山佛教史》,释会闲 景天星著,中华书局,2024年7月版,489页,128.00元释会闲法师与景天星先生合著的《普陀山佛教史》一书的出版,不仅为观音菩萨应化的神圣空间——著名的佛教道场普陀山进行了详密的历史阐述,还为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佛教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典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其中僧伽社会身份的变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变量因素。许理和曾指出:“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佛教一直是一个或多或少处于边缘地位的现象。
《普陀山佛教史》,释会闲 景天星著,中华书局,2024年7月版,489页,128.00元每学期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佛教梵语入门”,讲到观音菩萨的名号与信仰时,我都会问学生们两个问题:“舟山群岛在东海,为什么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被称为‘南海观音’?
本来我这个人一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对于佛教、基督教还有道教,一向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然而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得不使我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且也翻阅了相关的书籍,请恕我才疏学浅,对许多佛教的教义和学说实在是看不懂。
此外,《大乘要道密集》第四卷中也有多篇与毗瓦巴相关的文本,如对毗瓦巴的赞颂《修习自在密哩咓巴赞叹》,另一篇对大成道者的赞颂《成就八十五师祷祝》也提到了毗瓦巴,同时我们还见到了两篇修习毗瓦巴的仪轨,即《修习自在拥护要门》和《修习自在摄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