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近期,天津博物馆在继“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展出范宽《雪景寒林图》之后,又推出了“桃源何处——馆藏仇英《桃源仙境图》特展”,展出了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以及仇英老师周臣的《香山九老图》轴等。
潮新闻客户端 许伟平“桃花源”经历代诗人的文笔点缀,成为人们向往的仙境,使人心驰神往。许多画家和诗人一样,在陶诗中找意境,在生活中找原型,创作了大量的“桃花源”画作。根据文献记载,唐宋时,就有以“桃花源”为主题的绘画出现,但数量不多。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天津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明代画家仇英的代表作《桃源仙境图》,描绘的正是文人雅士向往的“仙境”。仇英与沈周、文征明、唐伯虎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也称“吴门四家”,其传世作品非常少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诗经》中对美好事物的期许。桃源文化悠久绵长,不仅唐宋元时期都有相关诗文创作,据画史记载,李昭道、荆浩、关仝、郭熙、李唐、赵伯驹、赵孟頫、钱选、王蒙等历代名家都曾以《桃花源记》为创作题材。
《遇见陶渊明——陶渊明心灵游记》张君民中央党校出版社在《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两年之后,张君民又推出新著《遇见陶渊明——陶渊明心灵游记》,时代从风云变幻的大宋王朝跳跃至刀光剑影的魏晋之际,风格由酣畅淋漓转为清远淳古,颇得苏公“随物赋形”之妙。何以有此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