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豆瑞华 弟辰晨):一片片普通的棕榈叶,在余木兵老人的手中被快速地翻动,拉、叠、剪、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了出来。重庆73岁的余木兵老人是非遗棕编传承人,他用棕榈叶编织成各种动物、人物、花卉,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
3月11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按民间习俗,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理发,来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好运。四川攀枝花市金石巷小区有一家“老字号”理发店,92岁的理发师蔡其清正忙着给客人理发。自9岁当学徒,蔡其清干这一行已经83年。
现代快报讯“一年扎了大概8000个,全卖光了!”2月1日,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城北街道槐南村鸭成荡组顾克良家,几十个子孙灯整齐地摆放在院中,当天下午,这批灯将被预定的人收走。说起这次的“收成”,老顾脸上藏不住笑容。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黎康康)簸箕、竹篮、竹箩筐……早些年,每家每户院中都会备着几个手编竹具,这些普通的竹编农具氤氲着淳朴的乡情。岁月流逝,如今这些正逐渐变成回忆,传统竹匠、篾匠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自称“磨刀王”,自创《磨刀吟》,七旬老汉廖希进——一门老手艺 磨出新“锋”采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蒋玲慧“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是属于磨刀人特有的符号,承载了一代代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亲切回忆。
中新网河南新闻3月19日电 “现在使用杆秤的人少了,可我想着老手艺不能丢,就精心制作出一些黄檀木的杆秤当做工艺品卖,没承想还有不少人下订单呢。”3月17日,在鲁山县张良镇国道329边的一家衡器专卖店,今年59岁的张结实一边制作杆秤一边介绍说。图为张结实展示制作的杆称。
中新网长治1月3日电 题:柳编艺人四十余载坚守:希望老手艺焕发“新青春”作者 高瑞峰 邓蓉“那时候不会用力,父亲在一旁手把手教,劲儿稍微大点,柳枝就断了。一个不到一米高的簸箕,用了整整五天才编好,累得腰酸腿疼。”初学柳编的情景,杨春平记忆犹新。
一、萎靡不振初中学习压力还算是比较大的,需要较强的精力来迎接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但是,“传统手艺”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活动,事后往往会感到十分疲劳瞌睡,难以打起精神集中注意力。这样一来,上课的时候难免就会分神,听不下去老师讲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