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这个称呼是古代社会里一些中央顶层官员的职务。《尚书·周官》中说“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韩诗外传》曾经记载:“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并应用了一套很牛的中央控制系统,主要体现在官僚制度,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公九卿。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使大夫。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总管国家运营全面。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三公九卿制乃是秦朝时确立的中央官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从李斯建议,以周朝时期的三公六卿为参照,建立了以皇帝为尊,以三公九卿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九卿”这个官僚体制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由来已久,根据《礼记》记载,“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可见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三公九卿”的说法,并一直被各朝代沿用,但这种制度,真正的成熟和完善时期,还是始于秦始皇时期。
因为秦汉时代,其所管辖的各个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不再是之前的封建诸侯国并存。而从秦朝开始,废封建而行郡县,郡守、县令均有中央任命,这些官员只能拿工资,不能世袭,到了退休年龄就得退休,不能让儿子接班。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从依靠天灾、天象到借助道德、制度,中国人一直在探索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监察就是其中最有力的方式之一,监察制度的建立与我国统一国家政权的形成相伴相随。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有监察活动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