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地赶到大渡河边,只见绿褐色的河水汹涌地撞击着两崖悬岩和水底突兀的礁石,激起排排白色的浪峰,发出轰天的涛声,不停地向南奔涌。公元1705年,为解决藏汉交流阻碍,巩固西北,康熙皇帝下旨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索桥。
封面新闻记者 叶海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当用手去触摸铁时,由于铁是热的良导体,这时热会迅速从手传给铁,从而使手温迅速降低,“寒”由此而生!从粗近碗口,长三十丈,下距水面数十丈的冰冷的铁索上迎着如雨的枪弹成功渡河,非一般的勇士所能做到。“寒”在这里的寓意很深,诗人在此给读者以一个非常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原诗:《七律 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写作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诗人1934年7月站在会昌山上怀着对革命前途美好展望,豪迈的吟出“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之后,红军便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他们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一路北上。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五课 七律长征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Warm the steep cliffs lapped by the waters of Golden Sand,Cold the iron chains spanning the Tatu River.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