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溪日报-玉溪网】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华宁县西门农贸市场,有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店主普玉华是华宁“老味醋”第三代传承人,熟练掌握“老味醋”的制作方法,并将这一技艺传授给了10余人。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23日电 (陶拴科)冬日的清晨,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的传家宝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里,“00后”女孩迪丽努尔·艾则孜和同事们正在精心制作一件件铜艺制品。走进迪丽努尔的工作室,铜屑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微光,映衬着她专注而坚定的眼神。
来源:【新黄河】新黄河记者:王铮 一片树叶能做什么?在都婉莉的手里,任何一片树叶,都可能成为艺术品。以刀为笔,以叶为纸,她将花鸟虫鱼、人物形象等图案或文字雕刻在树叶上,7年间创作上千件作品,部分被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收藏。
一把黄泥,一双巧手,在匀速转动的旋转盘带动下,不一会儿功夫,一件彩陶工艺品的泥胎就成形了。看似简单的操作,阎建林已孜孜不辍36载。9月3日,阎建林在临洮县的家中制作马家窑彩陶工艺品。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64岁的阎建林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河口村居民。
在嘉定苏绣实践基地有一幅《鸿马图》,是由18万个五角星绣制而成的。关上灯,持手电筒轻移照射,流光溢彩间,这匹骏马愈发活灵活现,丝丝毛发随着光线的变化如波涛般起伏,仿佛在起跃奔腾。 这幅作品的创作者,是一位“90后”绣娘,名唤“阿紫”。
黑眼圈、丸子头、标志性的微笑……2月22日,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的省级非遗刘氏泥塑工作坊里,第五代传承人刘畅正和父亲、叔叔、婶婶们一起制作哪吒泥塑。在两代“守”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百年非遗正积极拥抱当代IP,让传统手工艺品更广泛地走进老百姓的视野。
年近五十的韩和生大夫双鬓斑白,面容带着岁月的沧桑。三十多年前,韩和生刚上初中,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开始接触世代传承的“韩氏正骨术”其深厚的积淀与韩和生大夫多年的刻苦钻研相结合,使其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他成为“韩氏正骨术”第四代传人。
11月8日,刘香兰在2024年(第四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现场展示织锦技艺。新华社记者 周慧敏 摄新华社海口12月6日电 题: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非遗黎锦的传承之路新华社记者周慧敏、钟群“太高兴了!这是最完美的结果。
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26日电 题:“黔绣工匠”曹顶秀:巧手传承非遗韵 匠心铸就瑶绣魂作者 曾万锦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山水深处,有一位默默坚守的瑶族女子,她以丝线为笔,以布料为纸,绣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她就是曹顶秀。
正踢、侧踢、用大腿踢、从身后抛出来踢……11月15日,手工羽毛毽非遗传承人李兴兰在重庆大学非遗文化展示活动上秀了一手踢毽子。年近60岁的她身手矫健,踢着踢着,她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了一个圆圈,羽毛毽子不偏不倚地落入圆圈,再度被她踢起。“哇!太厉害了!
原标题:“95后”海归回乡传承:让非遗出圈 让营收破千万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粟新林 文/图一大早,崇州市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就热闹开了,园区入口处的院子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园区内非遗文创工作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埋头苦干:或正用竹篾编织盖碗,或在电脑上修改设计图,或在组装包装盒……白梓
一套传统的文山“蒙诗支系”苗衣分为上衣和苗裙两部分上衣主要有艳丽的绣花苗裙则为蜡染麻布的百褶花裙马绍琼是文山市苗族(蒙诗)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17岁就熟练掌握了制作技艺制作成衣时她精心挑选提前绣好的布条与蜡染布料缝制在一起通过压褶将6米长的布料制成百褶裙再搭配上同款花纹的上衣、
原标题:大国工匠刘更生“京”雕细“作”42年,带着传统家具“见证”世界级“大场面”——(引题)于榫卯间创新传承非遗技艺(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维砚 白至洁北京,东城区,永定门外地铁站,上班族在早高峰的“混战”中脚步匆匆。
来源:【星沙融媒】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每一份坚守与传承都是璀璨夺目的“星”光,照亮着乡土文化的未来之路。系列报道《乡村“星”力量》本期聚焦——麻林桥豆腐的第二代传承人周平,一位用匠心铸就美味,以传承续写辉煌的乡村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