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范管理中提供家门口的服务——“小修小补”摊位为百姓生活添便利(消费视窗·推动生活服务扩容提质)钥匙丢了,楼下小店就能配;裤子不合适,路口裁缝铺就能改;电器坏了,街边维修铺就能修……在日常生活中,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位提供的生活服务是“刚需”,关系居家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2013年9月,公共自行车推出次年,为了让车子得到更好地维护,鹿城公共泊位管理服务中心等单位曾组建一只数量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而年迈的杨立成,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位。没想到时至今日,74岁的杨立成是仅剩的一位志愿者,他把义务修车当成了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窗外的雨敲打着杨师傅修车铺的铁皮屋顶,声音有点像小时候奶奶剁猪肉馅的节奏。我坐在门口的塑料凳上,这凳子缺了一角,杨师傅在下面垫了本1998年的《汽车维修手册》,说是刚好。杨师傅六十有五了,脸上的皱纹像他那本翻烂的账本一样密密麻麻。
修理自行车挣的就是辛苦钱,可修车师傅杨恒却经常为附近居民减免修车费用,兜里没零钱就免了,一些小毛病也不收费,12年来一直都是这样。问起为什么这么做,杨师傅说因为自己也经常受到别人的帮助。杨恒在综合路路口摆着一个修车摊,他们一家也是综合路社区的残疾人低保户。
杨立成一般每天要花两到三个小时检查维修公共自行车温州一位74岁的老人志愿者,三年来每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10多公里,对鹿城区公共自行车的布点进行检查维修,最多一天修40多辆,三年时间修了4000多辆公共自行车,老人的公益行动被网友点赞。
杨师傅妻子受重伤(视频截图)杨师傅家属堵申通公司门协商(视频截图)齐鲁网济南4月13日讯(记者 冯信猛)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报道,杨师傅今年五十二岁,是一位维修汽车的修理工,前天凌晨四点钟左右,杨师傅接到了一个电话,要他去修理一下一辆货车的轮胎,可就在维修的过程
来源:【新湖南云】在吉首的一处街角,时间有着两种刻度——杨国保的修表摊前,秒针在表盘上轻跳;瞿技华的修车铺里,车轮在链条间转动,两位“手艺人”,满箱工具,一腔坚守,用几十年光阴对抗着一个“快时代”的遗忘。乾州古城田坪路的树影下,75岁的杨国保正在给钟表“把脉”。
杨北海师傅曾经作我的专栏“西城买卖家儿”的主人公与大家见面,也因为小小修车点颇为实诚的价格与踏实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回头客的光临,更由于骨子里那份难以割舍的西城邻里情,赢得了老街旧邻的真挚情谊。前一阵,杨师傅修车点房子将被产权单位收回,这下让他上了火。
大众网枣庄4月8日讯(记者 孙姝华)“为什么找个修自行车的就这么难呢!”市民王女士郁闷地说。记者了解到,前几天王女士骑自行车经过文化路时突然爆胎,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修车点。现如今,走在大街上,电动车代替了自行车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自行车的身影越来越少。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中国黄金秦岭队救援队员在湘阴县樟树镇开展救援作业。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通讯员 梁焕鑫 苏扬)7月3日下午一点半,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中国黄金秦岭队驱车17个小时后,从河南三门峡到达湖南湘阴。刚下高速口,其中一辆救援车就出现异常,加油也无法行驶。
一个普通的汽修工,二话没说就紧急排除车辆故障,婉拒维修费用,保障救援排涝车辆顺利开展排涝作业。这让来自河南省三门峡的救援车队队长蔡满成心里暖暖的。7月3日下午1时30分,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中国黄金秦岭队驱车17个小时后,从河南三门峡到达湖南湘阴。
在规范管理中提供家门口的服务——“小修小补”摊位为百姓生活添便利(消费视窗·推动生活服务扩容提质)钥匙丢了,楼下小店就能配;裤子不合适,路口裁缝铺就能改;电器坏了,街边维修铺就能修……在日常生活中,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位提供的生活服务是“刚需”,关系居家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李松林车胎打气,1块钱甚至不要钱;配把钥匙,5块钱起步;修个电热水壶,20块钱……生活中有些小事,离不开这些小修小补摊位。记者在北京实地走访时发现,百姓离不开的小修小补生意,也始终离不开街角,因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小修小补经济学”。
衣服破了,在街头就能补;手表坏了,在路边就能修;钥匙丢了,到楼下就能配……最近,在姑苏区双塔街道辖区内,各个社区利用各种空间资源,让“小修小补”摊位回归居民家门口,真正将便利送上门。“各位好邻居,家里的热水器有点问题,有没有好的师傅推荐?”“求助,哪里可以联系到靠谱的电工师傅?
来源:人民日报 钥匙丢了,楼下小店就能配;裤子不合适,路口裁缝铺就能改;电器坏了,街边维修铺就能修……在日常生活中,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位提供的生活服务是“刚需”,关系居家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居民在哪里能享受到这些服务?从业人员在哪里能找到更合适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