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不仅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服务的第30个年头,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大量爆发的一年。今年,学者们主要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人机关系等议题展开大量相关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非遗承载着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从相关学界到地方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民俗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民族精神,其丰富的文化脉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素材。然而,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加速翻涌,民俗文化面临的失传风险愈加严峻。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全新动力。
近日,内容为王·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案例分享会在云南昆明举行。现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社交媒体运营一室主编徐丹分享了打造融媒体爆款产品的心得体会。他认为,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要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必须具有新媒体的特性。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检察新媒体创意作品征集展播暨优秀案例实训分享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的优秀作品主创代表、部分省级检察院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检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代表,以及特邀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共话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优秀新媒体作品创作之道。
作者:李玮(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刘爽健(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9期导 读:本文从科学文化和新媒体的双重维度审视科学文化新媒体传播的概念,梳理出我国“七类传播主体”与“两大场景”共存的传播现状,总结出当
侗戏是源自侗族民间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其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侗戏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演出,侗戏弘扬了民族文化,传播了道德伦理。
作者:杨鹏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1月号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生产的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再传播日渐成为传播学术和传媒实践的关键词。变革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还深刻影响了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着媒体生态的深刻重塑。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10月15日下午,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办。论坛以“推动全媒体生产 促进全媒体传播”为主题,研讨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探讨进一步创新内容生产、扩大高质量内容供给的新方法新路径,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15日讯 (记者 黄煌 通讯员 陈艺媛 摄影 辜鹏博 郭立亮 )新媒体时代,探索传播力建设,主流媒体一直在路上。10月15日,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推动全媒体生产 促进全媒体传播”内容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就扮演着传播和发展的角色。汉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如家庭观念、孝道精神、社会公德等,是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