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卜一珊7月,仲夏时节。走进大安区牛佛镇青年村的稻蛙生态种养殖基地,一块块整齐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水稻间,一只只青蛙在自由觅食,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呈现出一幅“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的景象。这就是青年村“稻+蛙”共生种养殖景象。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8月16日,在抚州市东乡区邓家乡茶林稻蛙养殖基地,养殖员正在给黑斑蛙喂食,成片的养殖基地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近年来,东乡区做大做强“稻蛙共作”生态种养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眼下,正是水稻管护和青蛙生长的关键时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印江再刚养殖专业合作社稻蛙养殖基地内,“呱呱呱”的蛙叫声此起彼伏,翠绿的稻田和欢腾的黑斑蛙共同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盛夏时节,阳光洒在稻田上,一片金光闪闪。
来源:【天府融媒】8月5日上午,南充市营山县星火镇自生村致林稻蛙种养基地,一辆辆特制的青蛙运输车辆满载后驶往成都、重庆和自贡等地。除了自生村的两百亩稻蛙种养基地,致林青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川渝地区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已经发展稻蛙养殖基地3500余亩,面积为川渝地区最大。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肖立宇、熊紫玥报道:10月28日,秋意正浓,记者来到九江市都昌县鸣山乡。中午时分气温升高,稻田中,阵阵蛙鸣声此起彼伏,犹如盛夏。原来,黑斑蛙已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了稻田中的新“居民”,蛙声也成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曲”。
红网时刻新闻7月4日讯(通讯员 盘俊杰 王艺淞 彭耀民)近年来,蓝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发展“稻蛙”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仲夏时节,蛙声一片。
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稻田下,成群的黑斑蛙或潜游于水中,或跃上田埂……这就是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的东水湖崖村的“稻田蛙”养殖基地。70个养殖池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稻田间,形成了“田中种稻,稻下养蛙”的独特生态模式,并绘出了一幅丰收好“钱”景!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尹诗语 赵伟平8月2日,石柱县临溪镇花厅村150亩“稻蛙共生”养殖基地。记者 尹诗语 摄2021年,刘俊返回花厅村老家流转20亩土地尝试“稻蛙共生”种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每亩可收水稻400余公斤,蛙1200余公斤,仅蛙的产值就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