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壁画中的装甲士兵形象攻和守永远是战争的一体两面。有强大的进攻性武器,自然需要有坚韧的防御性装备。去看过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的人,应该对兵俑们身上的护甲有印象。从中可以得知,在当时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护甲。那么中国古代的甲胄,出现于何时呢?
在古代的战争中,攻击兵器很重要,个人防护装备用品更重要,这是关系战场存活率的关键。早期甲胄,选用的材料多是兽皮或藤木之类的,原始社会应该有用藤木做过简单的藤甲,不过目前都没有出土过实物,20世纪的台湾耶美人还有用藤甲,包括胄也是藤条编成的。
在徐州,90后小伙孙磊就是一位职业甲胄匠人,他为了执着这份痴迷,辞去了中学体育老师的工作,专心制甲,十年间共制作出近1000套古代铠甲及5000余件单件,包括头盔、护臂等,不仅接到了国内很多景区的订单,还远销日韩、俄罗斯、北美等地,成为了圈内小有名气的甲胄匠人。
甲胄演变史(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温馨提示:视频请在wifi下查看哦~交友、论剑加铸剑刘师傅微信~: liu15857802445更多精彩 免费订阅龙泉宝剑:微信搜索→“longquanbj”(长按可复制)
说道中国古代甲胄,人们往往想到唐十三铠,唐十三铠之一的明光铠经常被我们津津乐道,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防御力极强。明光铠最早的记录见于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其中记载:“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
而号称“马背上民族”的满清一代更是如此,开国君主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于白山黑水间,带领八旗军队纵马挥刀、驰骋沙场、历经几代,最终一统华夏,以致后世爱新觉罗帝王大多对武器装备情有独衷,而满清一朝对于武备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兵器最后阶段的沿革脉络。
90后徐州小伙孙磊是一名职业甲胄匠人,他为了执着这份痴迷,辞去了中学体育老师的工作,专心制甲,十年间共制作出近1000套古代铠甲及5000余件单件,包括头盔、护臂等,不仅接到了国内很多景区的订单,还远销日韩、俄罗斯、北美等地,成为了圈内小有名气的甲胄匠人。
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12月7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甲片堆积物初步整理完成,文保人员提取甲片约6000片,经初步复原认为其为铁漆、铜漆、皮漆复合材质编缀的鱼鳞甲组成部分,其中最小甲片宽仅1厘米,厚0.2厘米左右。
冷兵器时代的最大主角——浅谈中国古代的甲胄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受到影视剧和评书的影响,我们现代人总是会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形成错误的印象。比如身披重甲的士兵十分不堪一击,他们的甲胄似乎就像摆设一般,随随便便被砍一刀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