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黑白胶卷逐渐被人遗忘,大家仿佛觉得这已经是过气品,时代的变更使大家变得过于追求像素,图片变得更加清晰,但是对当初照相的初心逐渐模糊,如果数码是记录生活的照片,那么胶卷一定是记录情感的回忆,不仅仅是回忆本身总是透着一种朦胧美的关系,而是胶卷它更像一本书一本每次读都有不
近日,世界著名的乔治·伊斯曼国际摄影和电影博物馆获得了两盒非常稀有的19世纪80年代的未拆封柯达胶卷。这两盒柯达胶卷中一盒的发布时间是1888年,另一盒则是1889年。作为柯达最早期的卷式感光胶卷,这两款新藏品颇具历史价值。
综合编译赵婷婷希腊埃吉纳岛一家小型摄影用品商店外,一盒彩色胶卷孤零零地躺在展示架上。它后面的窗户上贴着商店的广告:“出售胶卷”。这个盒子是空的,原本应该装在盒子里的3卷35毫米彩色胶卷,被店主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柜台后面。“这可是稀缺资源。”店主告诉北美青年文化平台“VICE”网站。
20世纪30年代,一批中国电影人,从大上海到黄土高原, 拍了将近2年。他们用的摄影机很传奇,他们用的办法很“土”,但拍下的画面无比珍贵。然而这批堪当历史见证的胶片,在战火中不知去向,一部电影最终未完成…… 本期《国家相册》为您揭开,遗失胶片背后鲜为人知的往事。
在这个数码大行其道、胶片渐渐淡出市场的时代,这个4K开始平民化、更高分辨率录像设备频频出现的时代,为何仍有大量导演坚持使用胶片制作电影?仅仅是为了保持所谓格调及作为少数的优越感吗?作为一种新媒介,虽然数码以替代胶片的姿态飞速发展,但事实上它仍不够成熟。
“谁能想到,5年时间,胶卷身价涨了7倍!”在南京读高校的王同学今天在朋友圈这样说。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为满足日益增长的35毫米胶片需求,柯达已招聘350多人。公司表示,柯达胶片的复兴,缘起摄影爱好者的需求推动。
电影胶片,诞生于1839年,在电影行业发展初期,用于存储图像的电影胶片存在一个巨大且致命的短板,因此还酿成过一次次的灾难。可是在雅典运动会的仪式上,人们却别出心裁的利用这一点,将其用在了一件神圣的仪式上。
同为胶片巨头,柯达破产了,而日本富士胶片却转型为化妆品公司,富士活下去的逻辑是什么?将富士胶片与化妆品联系起来,无论如何,都让人觉得新奇和陌生。不过,现在在日本,一个化妆品“新贵”——艾诗缇(ASTALIFT)正在占据日本女性的梳妆台,越来越深受她们的喜爱,且已拥有众多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