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期讲了明早期和明中期的底足特征,这期咱们聊聊明晚期的底足特征。这是嘉靖的,用回青料画的螭龙纹,底款大明嘉靖年造,可以看到这时的足根与明中期很像,比较圆滑,但是与早中不同的是,它这个折角处变成带弧度的了,不再是早中时的直角了,就跟汽车一样,从早期的直线条,变成流线型了。
青花楷书款,其色泽浓艳,或浅淡,也有较灰暗的:写款的位置,于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一般多见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款,或带有双圈:双圈的圈栏有的也很开阔,己近足边:有的砂底器足仅于写款处覆釉,其余不上釉:而斗彩盘不及小杯之类,却为方框六字双行竖写款,颇具仿成化的效果;
底足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掌握各个时期的底足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辨伪和断代。这是一块洪武的标本,上面写了一个福字,我们看它的底足,边上的坡度非常大,整个看上去就像一个大锅底,这是洪武一朝的独有特征,另外中间还有一个小乳突,我们在元代瓷器上经常能见到这种乳突特征,明代早期依旧延续了元代的特点。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瓷器鉴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方式就是瓷器底部鉴定,是众多瓷器辨伪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断代也是要靠鉴别底足的,明清两朝瓷器底部工艺特征样式也是完全不同的,今样子收藏介绍一下明清瓷器玉璧底的区别和鉴别,可以通过瓷器的对比这样比较容易理解。
明末清初,社会又进入战乱期,自然会影响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当然也包括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到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这70多年间,因为忙着打仗,明朝廷和清朝廷都没有时间管御窑厂制瓷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