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别让培训霸占孩子们的暑假。如果把孩子的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相当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其实都不重要,对终点成绩影响并不大,关键的是他能不能跑完全程,在需要冲刺的时候,能不能提速,能不能发力。
今天,时刻新闻记者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11月10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曾爱云、陈华章故意杀人案二审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11月10日红网)该案一审宣判后,曾经的死刑犯曾爱云被释放出来。但曾爱云对一审判决不服,提出上诉要求彻底的清白。
2020年度十大法律监督案例之三 纠正张玉环案:“疑罪从无”的法治注脚张玉环,1993年10月27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警方带走,被羁押和入狱近27年,2020年8月4日被改判无罪。回顾这段经历,年逾半百的张玉环用“法治的进步”来形容。如今他正在建造新房子,每日接送孙子上学。
新华网长春12月4日电(记者周立权)12月4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雍奎魁涉嫌杀人一案作出终审宣判,被羁押多年的雍奎魁被宣判无罪。这一案件既不是靠真凶出现,也不是靠亡者归来,而是终审法院依法作出的相关判决,体现了对“疑罪从无”这一法治精神的遵循。
#检察百科#【疑罪从无】“疑罪”是指司法机关对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罪行轻重难以确证的情况。“疑罪从无”原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应推定被告人无罪。此原则体现了对公民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是刑事司法文明进步的标尺。
“疑罪从无”的关键在于如何判定“疑罪”。视觉中国图山西运城女教师路亚丽被杀案发生时,恰逢全国法院系统推行“疑罪从无”,司法理念有所转变。1997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明文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人民法院报》发表了《坚持疑罪从无彰显法治进步》一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披露:2013年至2019年3月,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对5876名被告人宣告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文/马秋爽前天,备受关注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强奸杀人案再审终于有了结果。15日上午,内蒙古高院的法官向呼格父母宣布了再审结果:撤销1996年内蒙古高级法院判决呼格流氓罪、强奸罪、故意杀人罪罪名,“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经过再审之后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
还有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治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面是,“在理念上,表现为‘不枉不纵’到‘宁纵勿枉’的变化,1979年刑事诉讼法全面贯彻不枉不纵理念,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则体现了疑罪从无精神,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以及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冤假错案得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