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位于松江施园路上的谱尼测试松江实验室大楼内一角的灯光依旧亮着,这里是今年3月才从美国归国的国际顶级免疫学科学家郑颂国教授的实验室。作为国际上“诱导性调节T细胞”的发现者,郑颂国在国内外免疫及风湿病学界均享有极高声望。
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高质量发展。中共松江区委宣传部联合上海新闻广播共同推出融媒访谈《松江·先锋之路》将于12月12日开播,首站来到G60科创云廊,深度探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前沿。
12月10日,党建引领松江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学习交流会在G60松江中安科创园举行。此次交流会旨在发挥党建“超级链接人”作用,依托松江大学城高校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群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以松江区为起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横贯长三角,连接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人才、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在一市三省九城间有序自由流动。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在距安徽约400公里外的上海松江区,有一块安徽科创飞地——G60松江·中安科创园。这一飞地园区,布局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以及先进制造业聚集地。
12月10日下午,党建“链”接跨域资源,激发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新”动能——党建引领松江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学习交流会在G60松江中安科创园举行,探索深化产业集群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上海松江积极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优势,探索实践“研发在松江、生产在当地”的科创产业合作新模式,携手外省市在本区设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18个中国发展网讯 集聚,激发创新活力;协同,迸发发展动能。98.
上海虹桥,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如今,它不再仅仅是“上海的虹桥”,数百公里外的安徽,也与它有着密切联系。到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已经4周年。随着这一方案的实施,“上海的虹桥”成了“长三角的虹桥”,也由此被称为“大虹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在上海松江区,有一块“皖”字号科创飞地——G60松江·中安科创园,园区深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以及先进制造业聚集地,开园两年来,企业入驻率达到80%,吸引瑞士百超跨国总部、西班牙达诺巴特上海卓越中心等头部企业入驻。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不久前,安徽宣城首个跨行政区建设的“科创飞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启用。不止宣城,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的东北角,还聚集了金华、湖州南浔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的科创飞地。
区委书记王华杰在六届区委八次全会上指出,坚持G60科创走廊走深走实与策源地强基固本“两手抓”,一要以强基固本引领走深走实,二要以走深走实促进强基固本。随着沪苏湖高铁通车运营,全长163公里的高铁线路,不仅为长三角带来了“关键一横”,更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增添了一条发展新动脉。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12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6.1万亿元、增长14.1%;税收收入2081.6亿元、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8392.1亿元、增长6.1%;进出口总额7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
近年来,萧县坚持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张江萧县高科技园,高标准搭建长三角产业对接平台,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全面交流合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能增力。主动对接优势互补。
创新发展,人才为要。安徽萧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县之基,创新举措、创优环境、聚力推动,深入实施“萧纳百川·聚英才”行动,倾力做好“育、引、留、用”人才强县文章,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新方式“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