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商君书》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和管理智慧。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对权力的合理运用。《商君书》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适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壹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释义:普通人安于固有的习惯,不愿改变;学者容易沉迷于耳闻的知识,不加深思和求证。心得感悟:人生最大的桎梏是习惯成自然,学问最大的危险是满足于知而不行。常人因惰性固守陈旧,难见新机;学者若囿于道听途说,便只会落入空谈之局。
题解:本篇商君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治思想:治未乱。“民不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防患于未然的治未乱,才能治理得好;马后炮式的治已乱,只会增加新的混乱。如何才能取得治未乱的效果呢?那就是商君一贯主张的轻罪重罚。
商鞅20年变法,把一个地处边陲的弱小秦国,变成了一个让六国胆寒的虎狼之国。虽然在秦孝公离世后,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击而被车裂,但他推行的变法内容却持续实施,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你细心观察,便会察觉现在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证明着商鞅的远见卓识。
日前,习近平主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期间发表了题为《团结协作谋发展勇于担当促和平》的重要讲话,针对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促进文明互鉴、完善全球治理等议题表达了中国的鲜明立场,为金砖国家在变乱交织的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合作并作出更大贡献擘画了未来路线图,为壮大和平发展、团结合作的全球声势唱响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