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
拿到第一手资料,给我们演示非典的真实现场,让我们感觉到生的意义,后来柴静写了一本书【看见】,她总是强调真实,接触也是当事人,听他们的呼吸,讲他们的故事,在当时的环境中柴静之所以名声大噪,主打就是真实,没有虚假与装饰的成分,因而赢得大家的喜欢,可以说作为记者,她是绝对第一人。
编者按:书是夜的伴侣,邂逅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爱上“夜读”。你最近在读哪本书?你跟那本书有着怎样的故事?哪些句子会让人“如沐春风”?世界读书日之际,闪电夜读邀您荐书~或讲述故事、或摘读经典、或读后有感……把您的爱书“读”给大家听。主播读经典,陪你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
(柴静)一1976年元旦,山西临汾一个中产家庭传来婴儿啼哭声,柴静诞生。其父是医生,其母是教师,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在母亲熏陶下,小学时代,柴静就遍览群书,在同龄孩子中,鹤立鸡群。中学时代,是学校文艺积极分子,向往播音员,立志做一名主持人。
前几年,我们有一个央视主持人柴静辞职离开央视了,现在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她却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性的人。作为主持人,她总是能用最精简和最真实的新闻语言来贴近事实。面对镜头,她也一直是素妆出镜,声音柔和。她在媒体上展现出来的形象就是平易近人的“公知女神”。
最近刚看完柴静的《看见》,一直有想写一篇读后感的想法,纠结了好多天,仍然不知从何下笔,我总是怯懦的认为:以我现在的知识积累,怎么写都有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既视感,但最终还是没能压抑住想分享一下我个人一些浅薄的观后感的冲动。
柴静的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她是那个穿着简单却总能引人注目的新闻主播,声音温柔如水,总能让观众觉得十分亲近,自1984年在湖南卫视出道以来,她的职业生涯似乎总是顺风顺水,令人艳羡,这一路走来的荆棘与坎坷,恐怕不是谁都能想象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