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三线建设缘起于1964年,至1980年基本结束,历时三个五年计划,以备战为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它的建设实施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化进程中都是罕见的伟大壮举。
【党史钩沉】 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历程,认真研究总结这一历程及其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党领导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三线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新中国发展史乃至整个世界工业建设史上都堪称奇迹。
在炎陵县与茶陵县界址开始往南长达4公里的106国道公路上,正在集结一支3000余人的民兵队伍,这支队伍分为7个营,22个连队,他们面前的方向是北面的茶陵县,民兵们个个昂首挺胸,精神饱满,头上带着防空伪装圈背着清一色的井字绑带背包,挎着军用挎包和水壶,肩上扛着代表着时代色彩的“武装棒”,唯有炊事班不同,他们分别背着大铁锅,饮具和木柴,引来其它的民兵注目观看,炊事员们脸红红的不由得有几分羞涩。
毛主席提出了要加快内地基础工业和交通建设,使之成为初具规模的战略后方。1964年8月,党中央制定了加快内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决策,即后方基地以攀枝花钢铁公司为中心,铁路通道以成昆铁路为中心的三线建设大会战。
1969年3月2日,在黑龙江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上,中苏两国军队发生了武装冲突,两国关系至此降到冰点。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幻,让三线建设再次变得紧迫起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西南铁路指挥部发出命令,成昆铁路通车时间推迟两年,务必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