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安全框架的概念: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彻底掌握了中东的主导权,从而建立了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军事平衡为基础,以沙特为经济金融中心、以以色列为政治军事中心”的一个安全框架,1974年,美国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安全协议,从而在中东安全框架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元本位制”。
伊核协议相关方第八轮谈判在维也纳继续举行 摄影/新华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2月8日开始,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相关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重启关于美伊恢复履约问题的第八轮谈判。一段时间以来,包括美国和伊朗在内,有关各方表态积极,甚至提出了“2月底达成协议”的目标。
然而,半个多月以来,伊朗全国各地的核设施、炼油厂、发电厂和主要企业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爆炸或火灾,其中包括伊朗生产浓缩铀的主要地点纳坦兹铀浓缩厂。可见,当前地区安全与其说存在“伊核问题”或者“伊朗问题”,不如说根本上是因为有“美国问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3月14日,一场重要的会晤在北京举行,那就是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熟悉国际关系的小伙伴可能知道,有关“伊核问题”的讨论,除了伊朗这个主要当事国之外,美国、英法德等国家也会时不时出现在“主演”的行列中。
当地时间12月1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表示,在当前巴以紧张局势加剧、外溢效应凸显背景下,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前围绕履约谈判的僵局不可持续,中方呼吁有关各方尽快就恢复全面协议的完整、有效执行达成共识。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联合国12月19日电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日前在安理会伊核问题公开会上发言,呼吁尽早启动伊核复谈进程,争取达成共识、取得成果。傅聪说,一段时间以来,伊朗在核问题上采取建设性立场,不断释放积极信号,多次表明愿重启伊核谈判。
中新社联合国12月19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19日在安理会伊核问题公开会上发言,呼吁有关各方增强紧迫意识,体现责任担当,加紧对话接触,争取早日就未决问题达成共识,推动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恢复完整、有效执行。
韩建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3月14日,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成功举行。会后三国发布联合声明,倡导以平等、公正、和平的方式解决伊核问题。北京会晤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这一复杂的中东热点问题上的担当,势必对伊核问题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中俄伊三方军演刚结束,3月14日,一场备受瞩目的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正式举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主持会议,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伊朗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率团出席 ,这一会晤对深陷僵局的伊核问题意义非凡。
3月8日,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布赖恩·休斯称,如果伊朗不与美国谈判达成协议,就可能面临美国的军事行动。这是美国连续第二次对伊朗发出军事威胁。前一天3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访谈中说,他已经致信敦促伊朗与美国谈判放弃核武计划,否则美国可能发起军事行动。
5月12日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伊核问题的制裁豁免的最后期限。特朗普称,如果届时没有令他满意的修改方案,美国将退出伊核协议。自去年1月上台后,特朗普多次声称伊核协议是美国“史上最吃亏的协议”,有“灾难性缺陷”,不断释放退出伊核协议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