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说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就是到了不惑之年,究竟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不惑呢?我们会被什么所诱惑,而通常说的不惑,究竟是种什么状态呢?真到了不惑之年,自己才理解很多人眼里的躺平之人,可能才是真的不惑之人。
四十不惑侯保军走着走着,不觉已近不惑之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数着额头深浅不一的年轮,看着镜中两鬓闪闪的白发,于是,就有了"白发渔樵江箸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感慨,有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得吟唱。三十而立而不立,四十不惑而彷徨迷惑。
释义: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意思是说,人到40岁以后,处事相对通达,没有什么困惑了。可是人到中年,很多人自感精力体力均不如从前,事业发展常出现瓶颈,自己肩负照顾父母、妻儿的重任,别人能随意选择生活,自己却不再自由,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于是感叹有“中年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