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高位截瘫患者林寒穿戴好外骨骼机器人后,不仅能如正常人一样站起行走,还能完成上下台阶等动作,宛若现实版“钢铁侠”。研发这套“黑科技”的,是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
首位《超人》扮演者好莱坞著名影星克里斯多夫·里夫因骑马摔倒导致全身瘫痪,长期的物理治疗曾让他的身体恢复部分知觉。他的梦想是能帮助更多瘫痪者站立起来。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一名截瘫患者进行微创手术,使其恢复站立的视频在网络传播。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7日讯 5月26日至30日,2023中关村论坛科博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和海淀公园路西侧举办,一大批前沿“黑科技”纷纷亮相,吸引众多市民和媒体记者驻足围观。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现场挨个打卡体验吧!
头戴一条细细脑机头环,躺在护理床上,目视平板电脑轻轻眨眼,高位截瘫者便可“自主翻身”……这些让人感到神奇的科技,已悄然改变着残疾人的生活。科技助残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产品能力,一种让残疾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重要途径。5月16日,广州举行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小鱼儿编辑|小鱼儿《——【·前言·】——》脑机时代的到来,正如一场未来的革命。
3月8日,一则高位截瘫患者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抬腿、行走、上下楼梯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这项“黑科技”出自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带领的科研团队,被誉为残疾人士的“福音”。“外骨骼机器人”又称可穿戴机器人,融合了传感、控制、信息、移动计算等技术。
病人和科学家佩戴研究中的装置行走。图片来源:GillesWeber/《自然》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杂志24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指出,一种能恢复大脑和脊髓间通信的植入装置,被证明能帮助手臂和腿部瘫痪患者自然站立和行走。
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浙江德清:居家无障碍改造 让残疾人在家中更自如作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无障碍环境建设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志愿者林寒正熟练地操控外骨骼机器人。 王利文 摄中新网成都3月23日电 (王利文)23日,在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志愿者林寒正熟练地操控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他独立完成前进、转向等动作,这一行走练习已成为他截瘫后康复训练的日常。
3月6日,一名截瘫患者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行走。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第五代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取得进展。这种机器人能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还可辅助截瘫患者进行上下楼梯、抬腿、调整步态等康复训练。
从科技赋能让残障人士“看见”“听见”“走远”到打造无障碍人居环境让残障人士享受正常生活的乐趣再到帮助他们发掘内在潜能实现自我突破清华大学以科技为桥梁以关爱为纽带为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发展持续贡献清华智慧与力量科技赋能让生活“无缺憾”一块可以变化万千的浮雕如何帮助视障人士获取信息?
荷兰男子格特-扬·奥斯卡姆(Gert-Jan Oskam)40岁,在一场自行车事故中瘫痪已有12年。然而,在2021年7月,一场令人瞩目的手术改变了他的生活。医生通过在他头骨上进行神奇的植入手术,成功将大脑信号传输到头盔上的传感器。
让截瘫患者“站起来又走得好”,是人机智能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在8月27日举办的“未来之夜——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活动上,程洪分享了他的团队与绵阳女警黄曼的故事。
2014年6月12日下午15点33分的那一刻,在巴西圣保罗世界杯开幕的现场,十二亿人都正在为一次稀松平常的踢球动作而疯狂庆祝。一个名为Juliano Pinto的瘫痪的男孩完成了一个壮举,在全球十二亿观众面前,他用自己的脑子控制机械外肢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完成了开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