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4期作者:杨敬言,阮梓纹,杨秀,李朝君,边少卿,鲁玺,贺克斌来源:陆上风电碳足迹动态变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4):152-163.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4年第4期作者:贾敏,张立,张哲,宋晓晖,姜玲玲,蔡博峰,赵良,芦新波,张泽宸,郑海涛,汤铃,王金南,舒印彪来源:动态省级电力CO2排放因子对区域碳达峰路径的影响[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4):121-133.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组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单位计算并发布2023年全国光伏发电电力碳足迹因子。经过测算,2023年,全国光伏发电电力碳足迹因子为 0.0545kgCO2e/kWh。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我国正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光伏发电持续快速发展。
电网碳排放因子体系尚不完善、绿电环境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亟待政策制定方尽快理清管理逻辑,为推动电力消费端碳减排、落实“双碳”目标夯实基础。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电力消费端碳减排量的核算关乎整体减碳进程。
记者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了解到,首款电碳融合计量表计(以下简称“电碳表”)已于元旦前后陆续在广东省东莞市多家企业挂网试运行。什么是“电碳表”?这是能够实时计算并给出企业用电带来的碳排放量的计量表,将有助于企业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数据,并根据碳排放情况优化生产用电安排。
李明明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近日,2022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暨202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学术年会在广州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编者按: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储能技术成为连接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电网现代化的关键纽带。近年来,中国储能装机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新型储能在蓬勃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很多问题。从产业角度来看,新型储能技术如何助力地方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节能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先要把节能做好。“节能的目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能源低碳转型的目的是不再依靠化石能源。因此,节能和低碳紧密相关,二者既有共同的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有大量重合。”
■舒印彪《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7月08日 第 06 版) 当前,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规制对产品碳足迹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精细化计算电碳因子、实现电力系统碳流的精准溯源,是构建产品碳足迹标准认证体系的重要基础。
本报讯 (记者韩昱)4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将其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结合起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更
中新网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庞无忌)“让房子变成大型充电宝”,这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想象场景正走入现实。碳排放减少近一半,一年节约10万度电,但置身其中,使用者却觉察不到任何改变。这是全球首个运行中的“光储直柔”建筑——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运行一年多来的“成绩单”。
“1班组注意,系统显示26层生活水池液位过低,即刻派人去现场检查一下。”近日,在深圳市罗湖区国贸大厦智慧运营中控室里,物业运营人员紧盯75英寸中控大屏,通过中建三局打造的数字运维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运转数据,时不时呼叫人手进行现场复核。
本报记者 李玉洋 上海报道提到智慧楼宇,你会想到什么?是与门锁对视几秒,家门就会自动打开;是下班后开启“回家”模式,灯光亮起、空调打开……随着智能家居在生活中愈发普遍,智慧楼宇与智能家居的界限越发模糊,但两者间不能画等号,前者囊括的范围更大。那么,如何更好得理解智慧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