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0月15日电 题:火车迷见证中国铁路之变:从追“小火车”到开上“大火车”作者 刘罗林在火车司机褚训拍摄的一张照片里,轰鸣的蒸汽机车拉载着煤矿,从新疆哈密三道岭缓缓驶过。今年1月15日,这台编号为建设8089号的蒸汽机车“落火”停运,封存入库。这是褚训镜头里的中国铁路。
“臭小子,别以为进了铁路就能享福了,先给我从司炉工干起!”老头子瞪着眼,手里的旱烟杆子敲得桌子梆梆响。那是1979年,我刚接班进了铁路局。那时候,铁路工可是个香饽饽,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来。我爹,老铁路人一个,从解放前就在火车上摸爬滚打,熬到退休了,临了给我弄了个接班的名额。
春运,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出行史。“运”育了最丰富的情感记忆,也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1954年,原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春运概念顺势而生。走过70载,春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期40天的春运,一场90亿人次的人口大规模迁徙,回溯春运,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流动的中国。
白雪覆盖在太行山上,霜花缀满了枝头。石太铁路(太原-石家庄)在重重太行山脉间穿行,这条有着116年历史的铁路是晋煤外运的要道之一。00后火车司机杨澳璇一个月就要在这条线上来回跑七八趟,单程用时15个小时左右,却没时间欣赏风景,他的目光始终盯着铁轨的远端。
自去年11月开通,川青铁路客流量持续走高,首月运营发送旅客破19万,高铁成为阿坝州出行的新方式。本次龙年春节假期期间,川青铁路迎来了开通后的第一次春运大考。在川青铁路上,有一群年轻的职工,他们既紧张又兴奋,正在书写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大考答卷。“梅姐,开交班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