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修谱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代或多代都是断代的情况看,我们应该怎么办?虽然说家谱有着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说,但是在以往,很多家族都是十几年就会修一次家谱,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一共出现了三次修谱高峰期,第一次是在民国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三次是在近十来年,如果错过了上次修谱,现在想续修民国时期的家谱,距今就是100多年未曾修过家谱,家族至少有四五代人未能入谱,很多人都不能准确的说出自己高祖、曾祖的名字,这也是很常见的。
现今修谱,虽然修谱人对待家谱抱有非常大的热情,但由于专业知识受限,所编修出来的家谱也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世系混乱、排版错误等问题屡见不鲜,有的甚至仅仅是因为搜集到一点资料,在没有进行考证的情况,就急忙乱认祖先,让家谱失去本身应有的“明世系、辨昭穆”的作用。
现今修谱环境存在问题,小辈不懂家族文化,根本没有想过修缮家族谱书,如果长辈再不考虑,家谱就要断代了。因为家谱有着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说,就当下状况来说,家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经历过一次“浩劫”。
今天,阿族就从字辈定义和产生的角度,跟大家聊一聊,查谱修谱时,遇上字辈用完的情况该怎么办?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介绍自己时,往往都分为姓名字号四个部分,一个人按照姓名字号往往会有四五种称呼,更不用还有笔名,现在还有网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