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通观中国历史,发现确实有这样的规律,而且农民起义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秦国结束了战国的动乱,却倒在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浪潮下;汉朝有天下三百余年,最后被黄巾军搅乱了天下。
875年,长安城科举放榜,已经步入中年的黄巢在黑暗的政治之下又一次名落孙山,当他失落的走在长安城大街时,他发现张灯结彩的府邸对面正躺着一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如此鲜明的对比让他对这个国家愤恨无比,于是写下了那首流传至今的不第后赋菊,显然,黄巢在此时已经下定了推翻唐王朝的决心,自此返回家中做起了盐帮首领,为将来攻打长安积攒财富,874年,全国各地再次发生了水旱灾害,庄稼颗粒无收,各地官员都不上言灾情,再加上当时的国库空虚,赋税沉重,众多百姓因为不堪苦自行了断,或者被陆续饿死,如此一来,山东人王仙芝便在渭州举起了反唐大旗,黄巢闻知后立马带着本家七兄弟召集了数千人马于曹州起兵,并与王仙芝展开了合作。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望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将为大家分享更多的精彩故事。如果有人以一己之力打破了我们国家千百年来世家门阀垄断的现象,让寒门从此也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级跨越。那么,这个人能不能称之为英雄?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农民战争。它发生在唐朝末年,持续了十多年,涉及了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农民。它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历史的进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唐代末年,朝廷统治腐败,民不聊生,在极端的社会生存环境下,百姓苦于统治剥削,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唐代末年农民起义众多,在众多农民起义中,黄巢起义具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同时,黄巢起义也是我国三大农民起义之一。
公元878年,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放下武器,归顺了朝廷。唐朝的整个版图,基本上就是被各个藩镇所控制的, 藩镇里边有节度使,而节度使们多不受朝廷管理,藩镇之间也绝不会通力合作而只会相互争斗,黄巢只要在那些藩镇的势力边境上行走,而不入侵藩镇实际管辖的地盘,就没有人愿意浪费兵力去管他。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在封建王朝中运用的更加恰当,因为那段历史时期中,底层百姓的生活如同在泥沼中挣扎般,所以才会出现不少农民起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