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12月27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第五批2022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典型案例,涉及医美行业虚假宣传、劣质燃气灶具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其中,北京金圣医疗美容诊所有限责任公司涉嫌虚假商业宣传,今年8月3日被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管局作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3月15日上午,北京朝阳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因“双眼皮修复”手术失败引发的医疗美容纠纷,医疗美容机构因虚假宣传、诊疗不当,当庭被判赔偿70余万元。原告小琪(化名)今年34岁,曾经做过双眼皮手术,因效果不满意,便想继续通过“医美”调整。
中新网北京2月17日电 (记者 杜燕)今天,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北京多部门联合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医疗美容类违法案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部分案例予以曝光。
为维护医疗美容市场秩序,市卫监所近日将治理非法医疗美容和穿孔类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摸排整治,对这一近年来消费者集中反馈意见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专项清理。卫监部门介绍,打耳洞、水光针、超声炮、激光脱毛等项目都属于医疗美容范畴。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冯松龄 杨稳玺)高价玻尿酸除皱针越除越皱、医美贷套路深维权无门、虚假广告防不胜防……在新华社“全民拍”近日开展的医疗美容乱象线索征集活动中,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曾被骗。记者随后调查发现,一些爱美人士受医美虚假广告长期“种草”,不慎入坑。
央广网北京3月2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任梦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也愈发强烈。近几年,随着大众对医美接受度的提高,医疗美容行业快速扩张,但一些非法开展的医美活动、虚假宣传、假冒伪劣、手术失误等乱象,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医美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也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单次治疗费用5倍的费用,如缴费7日内未实行医美服务,消费者有权要求一次性全额退款。为进一步规范本市美容医疗机构合同签约行为,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试行)》示范文本。
7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为进一步规范北京市美容医疗机构合同签约行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合同》对消费者以及美容机构均给出了消费提示,比如消费者应以实名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否则在发生纠纷时将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试行)》示范文本(以下简称“示范文本”)。图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据了解,此次发布的示范文本将主要供营利性美容医疗机构与接受医疗美容服务的消费者签订服务合同使用。
经济日报 | 作者 耿丹丹《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试行)》示范文本日前印发,进一步规范美容医疗机构合同签约行为,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近年来,人们追求“颜值”的热情一路高涨,医美行业迅速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监管,更需要每一位医美从业者的自律和自觉。”5月19日,由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主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首席媒体支持的“医美行业自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倡议活动,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演播厅举办。
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在5月19日由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医美行业自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倡议活动上,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美容专委会面向全国医学美容从业同行、医美机构等发出倡议,倡导行业加强自律,规范市场,保障求美者利益。
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为患者进行美容治疗、价格欺诈、虚假宣传……自2022年9月起,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等11部门在全市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医疗美容类违法案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
5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因医美消费引起的纠纷案。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该案中肖女士因不满意某医美公司为其做的双眼皮修复手术,与医美公司协商过程中,对方员工王某代表公司表示愿意支付2万元和解金,双方签订和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