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改革史,是一部以血与火淬炼的现代化宣言。在这三年里,华北战场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根据地模式的辉煌与局限、革命理想与战争现实的撕裂、传统游击战向现代大兵团作战的惊险跨越。
与后来动辄几十万大军作战的规模相比,晋北战役的规模其实并不大,晋绥军区抽调了两个旅加上晋察冀军区抽调的一个旅以及地方部队总计1.5万余人,从6月16日开始,在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周士第的指挥下,发动了两个月的连续作战,解放了晋北十余座县城,歼灭了国民党军8000余人,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
华北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区的主力部队,相对于四大野战军统一数字番号为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的野战军部队并没有得到野战军级的数字番号,主要原因是解放战争结束的太快了,华北地区并没有必要存在一支野战军级部队。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不久,时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奉命前往华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时115师下辖四个主力团和一个独立团,总兵力15000人左右。聂荣臻执行如此艰巨的任务,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多带一点兵。
1985年之前,在解放军陆军全部的35个军当中,原华北军区部队有8个之多,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但在此后的历次裁军中,原华北军区部队却屡屡成为被撤编对象,到2017年新一轮军改之前,原华北军区部队仅存第65集团军一个独苗。
1945年年末,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中国的未来走向何方,成了世界各大势力都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促成国共和谈,已在二战中逐渐成为国际秩序主导者的美国,派遣了刚刚卸任军职的马歇尔将军来华斡旋,全权处理国共调处事宜。
1946年的晋察冀裁军,是我军历史上一件争论比较多的事情。一般人都认为,在解放战争即将到来之际,主动大规模裁军无疑是自断臂膀,绝非明智之举,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此,不少人把这次裁军的责任归结到了当时晋察冀军区的几位领导人身上,认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规定》,以及1949年1月15日颁布的《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兵团辖下的各“纵队”,统一改为“军”级建制。上一篇文章已经详细介绍了第四野战军辖下的18个军,本篇从第一野战军所辖各军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