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家追求的超脱与放下,即放下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做一件事,首先就会想到的是“对我有什么好处,”所有的布施就都会有“我”这个存在。布施给了别人,就会升起傲慢之心,别人没有感激你,就会升起嗔恨之心,心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处处都着相。
佛陀在回答须菩提“如何降伏其心”的问题时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其中“我相”是基础,没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就不会执着。“我相”,乃无始劫以来便有,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我”去掉,因为这个“我”,障碍了自性的释放,让我们受到这个自我空间,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管制,受到世间法则、宇宙法则的约束而不得自由,被压缩在这个小天地里。
一部金刚经,佛反复嘱咐众生,不应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人一旦有了区别和我执,那就有了我见、我爱、我痴、我漫,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也就变成虚妄,六根也就不可再清净,六识所见也不再真实,显现在心里的六尘也变成了幻境,也就有了彻底无明,也就有了生老病死烦恼痛苦,也就有了得到和不舍,也就有了虚假的智慧,也就有牵挂,也就有了恐怖,也就有了颠倒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