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墓志,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随葬品,不仅能够成为逝者家属“孝亲”的直接展现,更能够通过志文达到“尊亲”的目的。由于撰写者的撰文水平直接影响着墓志内容质量,因而墓志撰写者的选择就显得极为重要。科举身份墓志是墓主生平的总结。
王阳明墓志铭,如何高度凝练其一生?|名家解读湛甘泉⑩讲义实录第十讲《王阳明的墓志铭》王阳明墓志铭原文:公卒之日,两广、江西之民相与吊于途曰:“哲人其痿矣!”士夫之知者,相与语于朝曰:“忠良其逝矣!”四方同志者且与吊于家曰:“斯文其丧矣!”久庵公为之状,六年而后就,慎重也。
202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公告,公开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其中第932号是保存在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县学旧址的“北宋治平三年张奕墓志铭碑及清刻跋文碑”。
宋人得以较为全面了解颜真卿的形象,大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主要的文本:其一是编纂于五代后晋时的《旧唐书》,唐代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旧唐书》主要的编史依据即“实录”;其二是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新唐书》,《新唐书》与《旧唐书》相比,“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
百度搜索得知: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的,以求得人死留名。
《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美]张聪著,刘云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月版,316页,68.00元在大数据和量化分析日益塑造历史写作的时代,张聪却逆流而行。她采用了一种传统人文学科方法来研究宋朝官员所处的一个艰难困境:在照顾父母与频繁离家远宦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