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和各县区地名来历。地名故事 文化传承。滨州地处山东北部,渤海湾南岸的黄河三角洲,商时就有古国蒲姑国,春秋战国为齐国之地,历史上曾有千乘郡、乐安国、棣州、武定州、武定府、滨州等建制,到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曾为渤海行政区的中心,到如今滨州市为山东省地级市,辖有两区一市四县。
阳信县水落坡镇秦家村是鲁北平原上一个默默无闻不起眼的村庄,但近几十年来,这个人口只有456人的小村子却越来越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每年的大年初二开始乃至整个正月里,本村的、邻村的,市里的、市外的,甚至远在新疆的许多人风尘仆仆不远千里奔赴这里,焚香祷告顶礼膜拜。
鲁网12月10日讯连日来,在阳信县流坡坞镇东街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每天音乐声声、热热闹闹。一群大姨伴随着动感的音乐,步伐矫健,舞姿优美、笑容满面。“冬藏时节,村里的妇女们到了晚上都会来到文化广场,放上一支音乐,跳上一支广场舞,活动了筋骨也愉悦了心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殿章 滨州报道小小扫帚也许并不起眼,但在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蔡家村,它们可是致富的宝贝。12月8日,在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蔡家村的安顺达扫帚加工厂,厂长蔡景伦正在进行扫帚最后的捆扎工作,明天就要将这一批的1000多把扫帚装车送到客户手中。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村级组织带领广大农村家庭建设美丽庭院、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全省美丽庭院建设提质扩面、走深走实,近日,山东省妇联对在美丽庭院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村集体进行表扬通报。
来源:人民日报 晚霞满天,山东省阳信县翟王镇西朱村的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搬着马扎,坐在家门口纳凉。“今儿个例会,商量啥事?”村民姚希荣扇着蒲扇,逢人便问。“你咋没自个儿去会场听听嘞?”大伙打趣道。“我丈夫去了,他能出出主意,我在这儿听就行。”姚希荣指了指头顶的大喇叭。
村落,又称为“村庄”,不同村落名字后缀各异。滨州市现有自然村5194个,常见的村名后缀有村、庄、家、里、堂、屯、集、寨、堡、铺、坊、楼、店、营、屋子、园子、庙、庵、观、洼、湾、沟、桥等,富有滨州特色的村名后缀有“道口”“山子”“码头”“屋子”等,这些后缀可不是乱写,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1947年4月,根据渤海区伊斯兰教协会的建议,渤海四分区决定,成立一支由回族青年组成的武装部队——回民连。阳信县是回民聚居较多的县份之一,县委接到军区指示后,决定以刘庙为中心,动员一批回民参军,组建“回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