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毫米leFH 18型榴弹炮是二战德军步兵师的标准火炮。按照编制标准,每个步兵师的炮兵团中配备三个营的leFH 18型榴弹炮,每个营有12门。这种火炮在二战期间成为德军步兵师的重要火力支柱。战争开始时,德军服役的leFH 18型榴弹炮数量达到4,862门。
这次合作非常幸运,因为在国际局势恶化失去周旋余地之前,斯柯达公司在1939年向苏联交付图纸,1939年上半年顺利向苏联交付6套炮管和相关部件,它们组装了6门Br-17,因为苏联自己的火炮生产设备不同,苏联人在得到技术后进行了一定的改动,例如用铸件替代锻造件,列宁格勒的兵工厂自行生产了3门火炮,因此苏军总共收到9门Br-17原型火炮。
当时间来到1943年初的时候,一款日后令德军的对手们印象深刻的自行火炮诞生了,这就是以三号和四号坦克为底盘研制而来的“野蜂”150mm自行火炮,全名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Hummel, Sd.Kfz. 165”,主武器为一门SFH18 L/30 150mm榴弹炮。
而德军则很早就意识到了自行火炮的必要性,并不断地发展这一类作战兵器。随后首先诞生的就是15cm s.IG.33 Sfauf.PzKpfw.I.Ausf.B“野牛”自行火炮,该炮采用一号B型坦克底盘,主武器为一门150mm的s.IG.33型步兵炮,于1940年参加了法国战役,并一直被德军用至1943年。
1918年德国战败前进行新式105毫米榴弹炮的研发工作用于取代16型榴弹炮,但是受到德国战败研发工作被迫中止,战后的间战期内德国秘密进行武器研究工作,1929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完成了1918年新式榴弹炮的研发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其研究开始年份的确是1918年,新式榴弹炮定型为le.FH18型榴弹炮。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开始研制所谓的复仇武器。这些复仇武器,其中很多我们今天都知道,比如说著名的V-1和V-2导弹。实际上,在纳粹的复仇武器中,还有一种被称为V-3的武器。它是一种超级大炮,也可以被称为是超远程火炮。
有些人可能会回答德国的88mm炮,有些人可能会回答博福斯40mm高射炮,除了这两款一代名炮以外,还有一款高射炮也同样优秀、同样名满天下,而且它还做到了88炮和博福斯40炮都没能做到的事,那就是让同盟国和轴心国都抢着用,这款一代名炮就是瑞士厄利空20mm机关炮。
M1型75毫米榴弹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军研发的一款轻型榴弹炮。它是一种重量相对轻便,火力性能均衡的武器。不过由于二战期间,美军炮兵实现了全面机动化,而这种火炮威力相对不足,最终大多被威力更加强大的105毫米榴弹炮所取代。